北京时间年10月18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海军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腔内可调控破膜系统辅助下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微创腔内修复手术。
一位47岁女性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弓部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缩窄,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全国多地辗转无果后,就诊于海军医院血管外科。造影评估后覆膜支架精确定位释放于主动脉弓,在充分脑保护下,新型破膜系统经左侧颈动脉入路顺利到达既定位置,精准击发并一次破膜成功,破膜时间3秒,从破膜到分支支架植入完成耗时仅4分钟,从而极大减少术中靶器官的缺血时间,更好重建分支动脉血供。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即刻拔管,目前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四肢活动良好。
病变CTA图像
术前、术后造影对于累及主动脉弓及分支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非常棘手:常规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开胸行人工血管置换+分支血管重建,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尤其截瘫发生风险高;覆膜支架腔内修复结合“去分支”、“平行支架”或“分支支架”等技术虽有采用,但因改变原有解剖结构,不符合原有血流动力学特点。“原位逆行开窗”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的优选治疗,该方法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完成后,以分支动脉为入路逆行破膜并重建弓上分支动脉。既修复了病变,又保留分支动脉畅通,还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结构,恢复原有血流动力学。尽管技术理念得到广泛接受,但受限于尚无专用破膜器材,目前临床医生只能采用其他器具替代,难免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缺点,制约了临床推广和普及。
曲乐丰血管外科团队针对这一国际难题,与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展开深度联合攻关,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基础上,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腔内可调控破膜系统QuickFenestraterTM,已在前期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器具发明人海军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教授表示,本次全球首例腔内可调控破膜系统临床手术成功完成,标志着主动脉弓上原位开窗技术由“替代器具时代”进入了“专用器具时代”;未来将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效果,不断改进完善;相信本产品的问世,将极大扩展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适应征,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好造福广大患者。
曲乐丰教授简介
曲乐丰,男,46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海军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海军军医大学颈部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颈动脉内膜剥脱培训基地(医院)负责人,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颈动脉相关卒中的筛查和防治”负责人。
系国际知名的中青年血管外科专家
我国血管外科专业首位博士后
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上海领军人才
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
年4月至年9月,作为执业医师(德国执业医师注册号:Nr.-.2-Qu)医院血管外科工作。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周围血管分会颈动脉学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颈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颈动脉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师协会脑血管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大血管学组委员、入选军队后勤科技装备评价专家库、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青年委员、德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分会委员、国际“F(FacultyofMedicine,千名医学家)委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ISES)会员、美国社团管理者协会会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及国内多本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医院的客座教授。
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奖’,中国脑卒中防治百篇优秀论文北斗奖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6项,为15项基金的项目负责人,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2部,主译、副主译5部,应邀参编国际专著2部,入选院、校及上海市科委和卫生局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
医疗特长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颈总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外科治疗;颈动脉瘤及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夹层;肢体及内脏动脉狭窄/瘤;累及血管肿瘤;深静脉血栓的微创手术治疗。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