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症状 >> 二哥讲解传统中医

二哥讲解传统中医

 

我们今天来解读一个《伤寒论》里的方子吧,麻黄汤,麻黄汤是方剂,针对的是麻黄汤症,所以要解麻黄汤,首先要解读麻黄症,某某症,这是伤寒论又称为经方派描述疾病的一个特有方式,不同于大家熟悉的脾虚,肝火旺这种描述,但是在某某症这种描述方式下,已经暗含了具体脏腑经脉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希望大家能逐步习惯这种辨证方法,这是目前最古老也有完整体系的一种辨证方式。麻黄汤症解析引言麻黄汤出现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在治疗太阳经寒症上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子,那么我们首先就想知道什么叫中医里面的太阳病?太阳病有哪些类型?《伤寒论》太阳病篇里仲景给出了75个方剂,什么情况下使用麻黄汤,什么情况下禁用麻黄汤方?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因为经典中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弄懂了一个方子,就可能弄懂全部,好比每一口井都可以通向龙宫,那么我们就让从麻黄汤这个小方开始,开始中医临床的经典之旅。三阴三阳与人体六经古人用三阴三样来描述气的运动,他们把自然能量的流动归为六种气的推动,六气循环形成一个阴阳的周期转换,体现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物候变化上。一年四季,春之草长莺飞为少阳之气,夏之万木葱茏为太阳之气,秋月寒江为太阴之气,山寒水冷为少阴之气。从夏转到秋的节点,为阳明之气,从冬转到春的节点为厥阴之气。我们常说,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天地,在研究人体内时,古人采用了和天地相同的理论模型,人之生命运动,也是由六气来推动完成周期循环,有了周期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所以六气运动就是周期循环,暗含了物质能量的交替。人体之六气运动,既要有物质器官来承载,不同的物质器官气所主的气又有不同,合起来完成生命周期。这就是五脏六腑的合作功能。六种经气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规律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这十二经脉之气,每一气和对应的脏腑,成为人整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段,合起来完成一个循环。它们之间联通的通道,就是经脉,也就是一般人所认为的经络。由此可见经络外连四肢百骸,内连五脏六腑,任何一条经脉病变,导致经气不通时,都会影响到人体气机的循环,而产生疾病,那么假如太阳经气不通,因为太阳经气是对应于人体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两个经脉系统,膀胱管津液的气化,小肠管精微物质上盛生血,那么就意味着水气聚集和生血不足的疾病,同时太阳经气在体表的走向对应于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分布,那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太阳病所有可能的症状、部位,以及病理生理变化。这种思路对疾病就会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是不是用这个三阴三阳的理论体系,对疾病有一种尽在掌握中的感觉?其实这个模型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六经辨证将天地的运行规律和人体的运行规律统一到六气阴阳理论模型当中,所以在实操层面,正真实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落实,这才有了四时养生,季节治病,冬病夏治。。。。。。一系列疗法的基础,所以六经辨证是一个很伟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从学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才能真正进入中医治病之门。后人把伤寒论采用的这种论病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太阳经基础太阳经气在人体有两条经脉与之对应,一为足太阳膀胱经,一为手太阳小肠经,经气畅达则为常,不畅则为病,哪条经气不畅,则哪条经气为病,故有足太阳膀胱经病,又有手太阳小肠经病,可以统称之为太阳病。因为每一条经气主管走行,脏,腑三个部分,所以太阳病可以分为在表之经症,在里之腑症和脏症三个部分。伤寒论中太阳病个条文中的症状,就是围绕太阳经气异常,导致其走行路线、所在脏腑,病理,症状推理而成。明白了这些,还会把中医认为是经验医学吗?如果不是经验医学,那么就意味着祖传秘方一说是靠不住的,祖传的宝贝是思想体系和方法,而不会是是包治百病方子,这就是理法方药的思想。这和武术一个道理,有功夫的大侠,任何一招都是必杀技,身上没工夫,学多少绝招也打不赢架,最后怪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拳路来。我们看一下太阳经在人体的对应范围:足太阳膀胱经脉在走行上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巅(百会穴),支脉从巅止于耳上角,主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沿脊柱两侧下行抵达腰中(肾俞穴),在腰中足太阳经兵分两路,主力从腰中进入脊柱两旁的腰肌筋膜层,从此处与肾和膀胱的经气连通,在解剖上,腰肌的筋膜与现代人体解剖意义上的肾脏和膀胱外筋膜相连,从这个解剖关系可以帮助理解太阳经和人体津液气化的关系。这层筋膜在内经中称之为“膂”(音吕),即脊梁骨以及人体肾脏外面那层发白、发青的薄膜,那层膜越厚、越青,人的腰力也就越大,所以古人以“膂力”来指代体能的强健,明指腰力的强健,本质就是足太阳经气的旺盛。本经脉另有一分支从腰中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而至,所以临床上所见的腘窝囊肿,实际上是太阳经疾病之一种。足太阳膀胱经另一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从这个分布可以看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不但覆盖了背部从头到脚的大部分面积,同时还与脑和肾以及膀胱相通相通,膀胱的作用是气化津液,肾主生殖与思辨,所以足太阳经受病的症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腰酸背痛的经证,也可以有少腹急结小便不利的腑症以及脉沉身寒,生殖力低下的脏证。手太阳小肠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外缘上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又向前入缺盆(锁骨上窝处),行咽部,沿食道下行,联络心脏,穿膈肌到胃和小肠。在缺盆处分出一支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再折回进入耳中。从面颊再分一支,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从这个走行以及手太阳经经气灌注的咽、心、食管、胃、小肠可以推知,手太阳经病在人体亦有一系列的经证和脏腑之证,比如受寒之后面色无华,小臂以及肩胛疼痛,咽部肿痛,干呕,腹泻。。。。。。那么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对太阳病的论述符合这个推理吗?伤寒太阳篇是否涵盖了太阳病可能出现的所有症状?此为后话,在我们逐渐解读的过程中将真相大白。所以我们围绕麻黄汤来学习伤寒组方的智慧。了解一个问题,其实要了解的是它的来龙去脉,讲麻黄汤自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麻黄汤最重要通过喝下去在人体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体生理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才需要她来发挥威力,这就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个知识来源于黄帝内经。“神机”与“气立”以体表为界限,人体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环境,外面来的能量由表进入体内,称为阳;里面的能量由此而出,称为阴。内经言:“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这是阴阳概念最古老最本源的含义。人身之表皮,将内部生命系统从外环境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系,我们可以称其为人身小宇宙,小宇宙要运行,必须与在外的大宇宙建立起能量信息的联系,内外能量的交换机制,在《内经》里将其称为“气立”,小宇宙内部的运行则为“神机”。所以,神机和气立,是生命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会互为影响,意思是说一个健康的人,把你关了禁闭,阻断了你与外界自然环境的沟通,那慢慢的就要生病了,直至影响到五脏系统,除非能每天放风,尚可保持一个相对正常的气立状态。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那么身体也难以健康,过于严寒过于干燥的地区,甚至钢筋水泥的森林,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气立状态。请看《内经》里对这种关系的描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了能量的内外交换,则人体内部的五脏系统协调运行就会停止,内部五脏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则内外交换停止,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体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通过皮毛与肺建立了与外界的交流关系,然后五脏系统启动,神机气立建立,新的生命就此开始。人体有了内外的能量交换,内部的五脏机制才能工作,完成新陈代谢。一身之表——人体最外层的能量物质交换器官生命能够维持,在于能量的交换,所以主管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组织无疑是生命的基础,那么在人体,是什么主管内外能量之交换呢?我们回想一下高中生物学课程里,单细胞生物是靠什么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的?细胞膜,对吧?当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覆盖人体表面的皮肤以及与外界物质直接接触的粘膜就相当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膜,我们称其为“表”,相当于人体的门户,身体外面的物质能量要由此进入,身体内部产生的代谢废物要由此排除。如果这个内外交换的门户越通畅,则人体内部的气机越通达。整体是这样,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也是如此。人体和细胞是不同层次上的对应关系,基本生命原理是一致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表,是广义的表,既包括覆盖身体表面的皮毛层,也包括与外界环境能直接接触相通,起物质交换作用的粘膜,比如现代解剖学上的肺泡上皮,胃肠道粘膜上皮,膀胱粘膜上皮组织。。。。。。体表皮肤的面积1.5-2平米,深呼吸时一次性被使用的肺泡表面积能达到平方米,小肠粘膜如果平铺开来,面积是平米,这么大的表面积,保证了人体生命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交换,这是生命的基础。然而实际上,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个强大功能,因为起居饮食习惯和负面情绪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基本上这个功能处于或多或少的关闭状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内外交流不畅,所以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机能造成各种疾病。比如常见的颈椎腰椎病,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太阳经封闭,经气不畅,导致气血循环障碍,引起组织代谢障碍,久积而成有形病变。大家有没有过这种反常的感受?冬季从寒冷的室外突然进入室内时,有时会不由自主的打颤;或者是热水泡脚时,开始会感觉到身体或关节一阵发冷然后才转热;艾灸应该是感到温热的,可有些内寒重的人艾灸的时候,却是越灸浑身越冷,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的冷感呢?因为在皮毛层之下的组织中,会滞留一层寒邪,当热量增高,气血灌注增加时,滞留在皮下的寒邪要从皮毛部被人体正气推出去,寒邪从皮毛层进来同样也要从皮毛层出去,进出走同一通道,所以当从内向外穿过皮毛层时,会产生寒冷感。这个现象提示是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表皮并不是完全通透的,在自身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被寒邪或多或少的侵犯,造成内外交换的不通畅,这是亚健康和疾病的最初原因。因为内外交换不通畅,久之则内部五脏的功能降低,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就是重“表”之交通,重“气立”之意。民间有句话叫防风如防箭,对他人的关心也往往体现在“注意冷暖”这一句话上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护表”。民间有句话叫防风如防箭,对他人的关心也往往体现在“注意冷暖”这一句话上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护表”。大多数人,不仅皮毛是半封闭状态,起居饮食不洁,导致小肠粘膜大部分也是被寒邪垃圾堵塞,不能正常吸收,所以出现诸如大便稀溏,吸收不良等各种胃肠道疾病导致整体生命机能下降。有些内寒很重的人,肠道里面积聚了大量垃圾废物,阻塞了小肠粘膜的出入通道,吃了辛辣食物后,辛辣之味有温里的作用,所以会以大便次数增多来排泄废物,这本是排泄寒邪的一种方式,排出之后人会更轻松舒服,可是有些人受错误知识误导,认为是腹泻会脱水死人,所以就以药物抑制或禁食辛辣食物以抑制排寒,久之寒邪垃圾越积越多,进出通道闭塞,导致各种内脏病。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吃清淡食物与利于健康,其实失去了身体依靠味觉摄食自主调节平衡的机会。太阳经——人身的藩篱和海关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意思是说,太阳经气主人体气机的开放,太阳经发挥“开”的功能时,外界的能量才能进来,里面的代谢废物才能排出去。比如阳光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能量,晒太阳时,皮毛是打开的,太阳的能量才能通过体表进入体内;夏季天气太热,人体通过皮毛腠理的开放,体内的代谢产物才能通过体液的疏泄排泄出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太阳经主人体一身之表,故表皮的开合与人体太阳经气相关。所谓外界的能量,不仅仅是食物,空气、阳光,甚至更细微的粒子都属于人体所需能量的一部分,这些能量无一例外都要依靠太阳经气的周流循环从表进入体内部参与能量循环,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多经配合完成的过程,太阳经气主管六道工序中之一段。六腑之中膀胱主“气化津液”,小肠主“受盛化物”均以“开”为用,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经气畅达,太阳经“开”的功能正常,膀胱气化津液,小肠上输精微物质以造血的功能才能正常完成。反之则出现水液代谢受阻以及化物不运的“太阳病”。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故太阳病的症状势必多种多样,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六淫邪气都可能侵犯人体表皮,当伤害超过了可耐受的范围,则造成太阳经气开合机制的失常,影响到津液气化,导致太阳经所管辖的四肢百骸之病变,称为膀胱经症;严重的深入到膀胱与肾的层次,称为太阳太阳腑症和太阳脏症。故太阳病包括了有手、足太阳经症,手、足太阳脏症、腑症。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太阳病的表现一一列举,形成了太阳病篇的条文。寒冷感是怎么产生的?从生活常识我们知道,皮肤可以根据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来调节开合,维持体温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失去了这个功能人是无法生存的。表皮作为人体的防线和能量物质出入的海关,必须对外界刺激有一个感知,然后能将感知到的信息反馈于心,心通过调节气血的分配而实现表皮的功能,现代生理学把这个过程叫做反射弧,表皮对冷热触痛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生物进化形成的能力。倘若遇寒,皮毛收缩,供应皮肤层的气血减少,以此来抵抗寒邪入内并减少身体内部能量丢失;遇热,则皮毛舒张,气血供应增多增速,增加内外交换,维持内环境稳定。寒主收引,如果外来寒邪过盛,表皮内的感觉细胞元就以更强烈的冷感传递给心,来加强皮毛的收缩,持续强烈的收缩引起有感觉功能的络脉收缩而生痛感。皮毛收缩降低了表皮内外能量交换的同时,也阻遏了太阳经经气的运行,当寒邪超过了皮毛层细胞的耐受阈值,那么此处的正常生理代谢就会失常,表皮细胞因此失去自主调节功能,当需要重新开放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时,却仍然紧紧关闭,寒邪滞留体表不能排出,皮毛始终处于收缩状态,那么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汗液排泻出去,体温开始升高。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寒邪束表导致高热。表现为“身痛、发热、无汗、恶寒”的太阳经表证症状。此种发热最显著的特征是畏寒无汗而热。不要小看发热,这种热量是身体内部积聚的热量释放不出去,直接作用就是小宇宙的温度升高到了细胞不能适应的程度,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下降甚至停工,这时所有的物理降温或者对症处理都是引汤救火,只有打开皮毛层被寒邪束缚的通道,让内部的热量从体表排泄出去,才能一劳永逸,免除内脏机能失常的并发症。这种方法俗称为中医里的汗法,现代的西医用退烧针降低体温,但是只要生命活动在进行,体内就要产生热量,只要通道不开病因不除,就会反复高烧,轻则将寒邪导入内藏滞留,重则因为内环境失调,细胞生长规律破坏,大量的幼儿肾病、肾衰竭、白血病就是这么制造出来的。很多人把麻黄汤和桂枝汤误以为太阳病的主方,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麻黄汤的作用是驱逐体表寒邪,打开太阳皮毛层属于“开表”之方。太阳经——人身的藩篱和海关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意思是说,太阳经气主人体气机的开放,太阳经发挥“开”的功能时,外界的能量才能进来,里面的代谢废物才能排出去。比如阳光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能量,晒太阳时,皮毛是打开的,太阳的能量才能通过体表进入体内;夏季天气太热,人体通过皮毛腠理的开放,体内的代谢产物才能通过体液的疏泄排泄出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太阳经主人体一身之表,故表皮的开合与人体太阳经气相关。所谓外界的能量,不仅仅是食物,空气、阳光,甚至更细微的粒子都属于人体所需能量的一部分,这些能量无一例外都要依靠太阳经气的周流循环从表进入体内部参与能量循环,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多经配合完成的过程,太阳经气主管六道工序中之一段。六腑之中膀胱主“气化津液”,小肠主“受盛化物”均以“开”为用,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经气畅达,太阳经“开”的功能正常,膀胱气化津液,小肠上输精微物质以造血的功能才能正常完成。反之则出现水液代谢受阻以及化物不运的“太阳病”。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故太阳病的症状势必多种多样,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六淫邪气都可能侵犯人体表皮,当伤害超过了可耐受的范围,则造成太阳经气开合机制的失常,影响到津液气化,导致太阳经所管辖的四肢百骸之病变,称为膀胱经症;严重的深入到膀胱与肾的层次,称为太阳太阳腑症和太阳脏症。故太阳病包括了有手、足太阳经症,手、足太阳脏症、腑症。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太阳病的表现一一列举,形成了太阳病篇的条文。寒冷感是怎么产生的?从生活常识我们知道,皮肤可以根据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来调节开合,维持体温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失去了这个功能人是无法生存的。表皮作为人体的防线和能量物质出入的海关,必须对外界刺激有一个感知,然后能将感知到的信息反馈于心,心通过调节气血的分配而实现表皮的功能,现代生理学把这个过程叫做反射弧,表皮对冷热触痛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生物进化形成的能力。倘若遇寒,皮毛收缩,供应皮肤层的气血减少,以此来抵抗寒邪入内并减少身体内部能量丢失;遇热,则皮毛舒张,气血供应增多增速,增加内外交换,维持内环境稳定。寒主收引,如果外来寒邪过盛,表皮内的感觉细胞元就以更强烈的冷感传递给心,来加强皮毛的收缩,持续强烈的收缩引起有感觉功能的络脉收缩而生痛感。皮毛收缩降低了表皮内外能量交换的同时,也阻遏了太阳经经气的运行,当寒邪超过了皮毛层细胞的耐受阈值,那么此处的正常生理代谢就会失常,表皮细胞因此失去自主调节功能,当需要重新开放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时,却仍然紧紧关闭,寒邪滞留体表不能排出,皮毛始终处于收缩状态,那么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汗液排泻出去,体温开始升高。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寒邪束表导致高热。表现为“身痛、发热、无汗、恶寒”的太阳经表证症状。此种发热最显著的特征是畏寒无汗而热。不要小看发热,这种热量是身体内部积聚的热量释放不出去,直接作用就是小宇宙的温度升高到了细胞不能适应的程度,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下降甚至停工,这时所有的物理降温或者对症处理都是引汤救火,只有打开皮毛层被寒邪束缚的通道,让内部的热量从体表排泄出去,才能一劳永逸,免除内脏机能失常的并发症。这种方法俗称为中医里的汗法,现代的西医用退烧针降低体温,但是只要生命活动在进行,体内就要产生热量,只要通道不开病因不除,就会反复高烧,轻则将寒邪导入内藏滞留,重则因为内环境失调,细胞生长规律破坏,大量的幼儿肾病、肾衰竭、白血病就是这么制造出来的。很多人把麻黄汤和桂枝汤误以为太阳病的主方,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麻黄汤的作用是驱逐体表寒邪,打开太阳皮毛层属于“开表”之方。(感冒)太阳病表症的其他症状皮毛收缩,那么通过气血运输过来的津液不能疏泄,就会聚集在皮毛层,内部津液要外出,但皮毛却在寒邪的收引作用下不能打开,形成对抗,表现为肿胀,这就是受寒后,有些人出现颜面眼睑肿胀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起自目内眦上额交巅,后行至枕骨络脑,再自项部沿脊柱两侧下行抵达腰中,太阳经气不通,水液气化受阻,在这个通路上就会出现眼皮肿胀,前额及头痛,背痛腰痛这一系列症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感冒症状。太阳经气能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气蒸腾人体津液,维持人体小天地的的水液循环,就好像海水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形成的天地水循环,那么人体内部的阳光来自于哪里呢?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它们之间构成一对能量交流的小系统。太阳经气的正常循环将从表而来的能量输送足少阴肾经之中,肾经又通过人体的大循环为太阳经气的运行提供能量。这就是“卫气出下焦”的本意,当足太阳膀胱经受寒邪封闭,影响到足少阴肾经的令之变寒,就会引起肾所主的骨节疼痛。皮毛、肺、太阳经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体与外界能量的交换,是通过表皮完成的,周身皮肤属人体表皮之一部分,司气体交换肺泡内壁组织亦归人体之表,那么肺组织与皮肤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内经言:“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相应,肺与皮相应”,在水液代谢这个功能上,皮毛与肺还有膀胱均由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所统领。肺与皮毛相应,皮毛受寒经气不通,则肺泡表面亦被寒邪封闭,影响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表现出无汗而喘的症状。如果肺泡中的水液不能宣发,则形成痰,相当于皮肤受寒邪后之水肿。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水道不通,膀胱不能气化津液,所以伤寒表证患者还会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无力难通的症状,生活中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经验,受凉感冒后的孩子一旦大便通了,往往代表病情将要好转。因为肺与膀胱合起来完成水精四布的功能,所以皮肤肿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导致的水肿无尿,均与足太阳膀胱经病有关。通过上面的分析,麻黄汤的条文就容易理解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概括为一句话,麻黄汤主太阳经病之表实证。麻黄物性:又叫无叶草,生长在北方,枝干自根而发,纤细劲直,看上去好似一根根的缝衣针簇状生长,其强劲之态势好像能穿透皮毛的根根箭矢;麻黄之枝干味苦性温,能驱寒邪。土中之根类象于人身之肾,枝干自根而发,相当于从最下的肾直接出于最上之肺,故具备太阳入少阴(也可认为少阴出太阳)两经,这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关系相对应,所以以之驱除足太阳经在表之寒邪,疏通经气,其物性最为相合。麻黄之枝中空成节似竹,凡中空之物,生发之气更足,我们可以把麻黄想象成一支支能穿透封闭皮毛的箭矢来使用它。凡是太阳经经气被寒邪束缚所导致的,头痛身痛,无汗高热,水肿少尿,咳嗽气喘都是其适用范围。定为足太阳经之药。为便于记忆,将其作用总结为三点: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这个结论不能当做口诀来背,必须是在对人体和物性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其用法。桂枝物性:甘辛大热,生于岭南,桂林一带所产品质最好,桂树如果移植到岭北,辛辣之气味则大减,失去药效,这是地脉对药物性味的影响。桂枝为桂树的细嫩枝条,采摘后色赤,细长色赤颇似人体之血管,加桂枝辛热之性故能入血脉而起温通作用,能除寒凝导致的淤血,故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我们知道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可知桂枝在改变血循环,增加气血灌注方面最为适合,这也是伤寒论中桂枝用量名排前列的原因。麻黄汤中的桂枝当用桂枝尖,意在疏通位于体表远端的微细血管,因为寒邪导致的皮毛收缩,势必影响到最远端的气血供给,一旦麻黄打开皮毛,表层就可能处于相对气血灌注不足的状态,为了防止寒邪再次乘虚而入,所以用桂枝甘草的组合,修筑太阳经工事。所以麻黄用到3两,而桂枝只用2两。甘草物性:甘草是一味很好吃的药,嚼之甘甜可口,性平,色赤黄,合于人身之中土,生津液补充能量最佳,用蜂蜜炒过之后,性转为甘温,桂枝甘草的组合,可以补充血脉中的能量,能充实营卫之气。杏仁:苦温,多脂,肺燥则宣发失常,杏仁可以将心血带入肺中,润肺燥降肺气,驱肺经之风寒。止咳平喘的功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还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其作用可总结为两句话:梳理肺气,以降为顺。现在我们再读麻黄汤的条文,看看是不是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再发一篇二哥的文章。此帖和下帖合为一篇桂枝汤解析   麻黄汤的作用是打开被寒邪封闭的皮毛与肺,令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畅达,太阳经气畅达则人体内外交流通畅维持内环境稳定,其次保证了水循环通畅,通过水循环藏精于肾,维持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所以皮毛和肾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体太阳经有足太阳和手太阳两个子系统,膀胱气化水液,所以足太阳经与水液代谢和能量交换有关;那么小肠为受盛之官,亦属于太阳经系统,是不是就意味着手太阳小肠经脉与物质代谢有关呢?   太阳膀胱系统经气不通导致的表实症用麻黄汤解表,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不通会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   伤寒论中有没有对应的方剂?这是讲到太阳经病自然能联想到的问题。手太阳小肠经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一下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手太阳小肠经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外缘上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又向前入缺盆(锁骨上窝处),行咽部,沿食道下行,络心,穿膈肌到胃和小肠而止。   在缺盆处分出一支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再折回进入耳中。从面颊再分一支,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从循行路线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条经脉如果将其走形倒过来看的话,它连接了小肠、胃和心脏三个脏器,小肠在内经里被称为受盛之官。在古汉语里,受是摄取传递之意,盛是盛放供奉神明祭品的容器。   已知心是人体君主之官,主一身之神明,那么小肠为受盛之官的意思就是主管把吸收来的谷物精华上供于主神明的心,实情真的如此吗?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个推理。   生理和解剖学研究发现,小肠是人体食物最主要的吸收场所,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小肠进入血管然后入人体血循环,提示我们小肠主水谷精微的吸收。我们学习一下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来加强对小肠为“受盛之官”的认识。   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在小肠粘膜内吸收,这些精微物质从小肠壁内细微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带着水谷精微,逐级汇聚成较粗大的静脉回流血管和淋巴管,最后汇集到下腔静脉和胸导管,注入右心房。   此时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称为静脉血,虽带有来自食物分解后的营养,但并没有被人体组织细胞利用,它随心脏的舒缩和血液流动,从右心房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逐级进入肺血管直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与肺泡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除血液中携带的废气,置换为含有氧气的新鲜空气。   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变成了既含有水谷精微又含有新鲜空气的动脉血,从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从左心室泵入主动脉,进入体循环,其所含的食物养料和新鲜空气供给全身组织细胞利用。此时的血液因所携带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含有了能营养人体的水谷和气体精华,并通过血循环输送到全身,我们称其为“营气”。   因为营气的运输是依靠血液细胞实现的,血细胞的多少决定了对营气的运输能力,同时血中的红细胞和营气都是谷物精华生成,所以我们将营气也称为“血气”或“荣血”。   所以营气专指营养细胞的能力,而血气却包含了血管内血细胞成分。概念上有微小的差别,作用都是为组织细胞提供能源,作用上血中藏神,与更高级的生命现象--精神活动相关。   内经中这样描述营气生成的过程“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逆顺之常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水谷精华在小肠吸收,在肺部转化为行于脉管之中,对全身起濡养之用的称为营气,水谷精微在肺中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起功能发挥和护卫作用,行于脉管之外者称为卫气。前面为了方便理解,所以借用了生理和解剖知识帮助大家理解小肠和心肺的机能,这种做法有理解之便也有思维被拘囿之嫌,因为解剖学是从有形的层面解释生命现象,这个视角本身就有很大的盲区,再加之受观察方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以对生命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解剖知识辅助我们理解经脉脏腑的作用,同时也要知道平面物质化的解剖知识不代表生命现象的全部,有太多太多的生命现象,现有的解剖和生理学知识解决不了,因为这种知识相对于生命体是非系统的知识。   比如造血功能与太阳光照有没有关系?   血气的旺衰与肾气和肝气有没有关系?   为什么老年人血液循环是正常的,但造血机能却会下降?   为什么虚胖之人多数伴有容易贫血?   睡眠不足为什么会导致血气不足?   什么样的食物利于生血?这些问题从现有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里看不到符合逻辑关系的答案,细读内经的文字里,答案却在其中。所以我们把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当做学习中医的拐杖即可,慎勿将其作为终结答案,更不能因为现代某些生理解剖结论与内经里的记载有类似之处,就说中医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不敢肯定这句话是在肯定中医还是在破坏中医,总之听起来有点怪怪的感觉,如果有人对你说,你长了两只耳朵,和你爸爸还是有点象的,你会不会有想揍他的冲动?其实这句话想说的是,你长了两只耳朵,你爷爷也长了两只耳朵,结果好事者说你爷爷长得怎么和你挺想像;你长了两只耳朵一个鼻子,小狗狗也长了两只耳朵一个鼻子,结果他说,小狗狗和你有点像,你可以开始揍他了。 营气---奉生之气,莫贵于此   营气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从上面的分析看到,手太阳小肠经的功能是为人体营气的生成提供原料,那么假如手太阳小肠经运送的水谷精微不足(为什么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会不足?垃圾堵塞、血脉不通、缺少运动、垃圾堵塞),则心肺所生血气不足,血气不足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荣四末。即所谓营养不良。   一旦营养不良,五脏虚弱,五脏虚弱则精神魂魄不安,卫气弱则组织机能和抵抗力低下,有一种惨象叫做饿殍遍野,这就是大范围内的人群营气不足造成的,中医经典《伤寒论》就是在东汉末年战乱时代情况下成书的,后世认为仲景设计的桂枝汤是万方之祖,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联想到营气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所谓的改善营养,其实就是如何提升人体的荣卫之气。提升荣卫之气,从两个渠道实现,一是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空气提供人体所需的气态能量,所以改善营养,也包括呼吸功能和空气质量。   还有一条渠道,就是人体已经生成的营卫之气不能让它们浪费掉,营卫之气会浪费掉吗?会的,这种情况很常见,而且在所有物种中,只有人才会大量的浪费营气,所以也只有人,难以活到正常的寿命期限。   浪费宝贵的营气,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婴儿除外,可以说,除外伤之外的所有的疾病,发生的原因,都跟荣卫之气的耗散有关。这一讲我们仅从与太阳经相关的皮肤层来讲营卫之气的耗散。   其他的耗散方式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提示:这个在《黄帝内经》第一篇里做了完整表述,就是人大脑的妄念。在这里加一句,《黄帝内经》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生命科学论著,它是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所以很自然有了天人合一的视角。很多喜欢中医的人对生命的原理有兴趣,《黄帝内经》能给你明晰的解答和启迪,希望大家能喜欢她的思想,不空谈大道,学习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中医。   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症解析   覆盖人体之表的皮肤,其能量是由表皮下层的毛细血管网输送来的营气和布行于三焦腠理的卫气提供,其过程是血液所携带能源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进入皮下组织间隙,为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提供能量。假如表皮受寒邪侵袭收缩,皮毛腠理关闭的太严实,津液积聚在皮下不能外出,外面的能量也进不来,所以叫太阳经表实证,用麻黄汤散寒开表交通内外。那么假如皮毛层不是关闭太过,而是开得过大,该闭不闭会是什么情况呢?   寒邪的特点是收引,皮毛受寒收引太过影响了气机开合则为伤寒之病;风邪的特点是疏泄,皮肤受风邪侵袭则腠理皮毛开而不合,门户该关不关,开得过大,本该存留于内的津液就会跑出去,这叫随风而散,风是最容易燥化津液的,大家可曾吃过风干的腊肉吧?或者见过被寒风吹的皴裂的皮肤?风邪伤卫,卫气被伤则开合失常津液就通过皮肤流失,表现为汗自出,自出就是不受控制的出汗,或者稍一活动就出汗,同时又因为出汗丢失津液病人会感到困乏无力。身体内的津液大量的从体表流失,所以会有轻微的热感,这种热感不是温暖的感觉,而是虚热怕风的烦热感,穿上衣服觉得热,脱掉衣服又觉得冷。这是风邪致病导致的皮毛层关闭不严,仲景称其为“中风”。   卫气主皮毛腠理之开合,卫气受损则开合失调,开合失调则津液流失,此为“营卫不和”之症,津液流失则荣卫不足,荣卫不足则百病丛生。我们知道皮毛的开合是由卫气所管辖,风邪影响开合,就是风邪吹散了卫气,或者说卫气意志不坚定,让风邪勾引走了,为什么风邪容易带走卫气,因为卫气的特性就是滑利善行,与多行而善变的风性同频,喜欢跟风,卫气在身体内部时都不愿意待在脉管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出了家门到达体表,受风邪干扰,更容易活动;相比之下营气就像是守家的乖乖女,在身体内部里外操持,滋养小家庭。   当然卫气不是没有功劳,守卫家园,发挥劳动天赋,创造财富的事全是他干的。打个比方,卫气和营气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卫气主管组织细胞发挥机能,营气主管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这样考虑有一个问题就自然产生了,假如主内的妻子交给丈夫的钱被丈夫拿去挥霍,而不是用来重新创造财富,那么不论输出多少,都等于是散失于外了,久之就会家产耗尽,阴阳解体。营气的来源是经脉里的荣气,皮下散失一部分,则从血液里补充一部分,如果卫气不会来坚守岗位,担当护卫之责,这个丢失营气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内部就处于营气不足的状态,五脏六腑失养,如何能获得健康?这种营气不足的情况下,病人倒是经常容易饿,吃的挺多,但怎么都长不胖,而且因为五脏滋养不足,身体会有各种不适,情绪也就不容易稳定。   这种体质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女性当中多见,因为女性在生孩子的时候,多了一个破坏卫气的机会,现在女性受西医观念影响,坐月子不太注意而且大量的注射吊针,所以我所遇见的年轻女病人中,十个中八个都有营卫不和之症,意思就是说,你发现满街行驶的车子,不论牌子如何,结果各个是漏油的,这就是中医眼里满大街美女的身体现状。为什么风为百病之长?   营卫之气合起来为生命提供能量和保护,这要求营卫之气相携而行,阴阳平衡,假如卫气不足则营气外散,以皮肤为例,卫气主管皮毛之开合,卫气不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当寒邪侵犯,卫气不能关闭皮肤腠理,那么寒邪直接侵入皮下血脉以及肌肉,筋膜,骨节,通过影响肉、筋、脉、骨逐渐影响到内脏。皮下的毛细血管网为皮肤输送养料,寒邪入侵血管网则导致血脉凝泣,血流不畅,天气转凉即手脚冰冷,此为寒邪留滞血管,久之造成心脏血脉系统疾病。   第二种情况,卫气不闭,遇热时则体内营气外泄,表现为身热、汗自出,恶风。久之五脏皆虚。“寒伤营,风伤卫”,卫气一伤,则营气不固,营卫之气是身体的基本能量支持,因为失调会引起五脏六腑以系列问题,风邪能破坏人体最表层的防线,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   《黄帝内经》里把虚邪贼风致病列为第一篇里的内容,原因即在于此。   桂枝汤用药解析:   治疗中风症第一要关住腠理皮毛这扇大门,不要继续流失津液,第二是补充能源,卫气虚才会被风邪所乘,营气又是卫气功能的能源支持,所以加强营气也就是在稳固卫气,后人称此种方法叫做“调和营卫”。   有一味药物既可以将奔跑的卫气收住,同时还可以收敛外散的营气回到脉管之中,这味药叫做芍药,芍药味酸性微寒,酸主收敛,寒主收降,与桂枝配伍,桂枝能入血脉达四末,相当于送白芍到表皮层发挥收敛的作用。   这个组合完成了关闭腠理皮毛开合之门的作用。   如何补充丢失的营气,令腠理皮毛长治久安呢?这就需要通过小肠补充物质能量。   桂枝汤能完成这两个任务,所以桂枝汤被后人认为是治风之方。表虚之人受风邪之后有一种病叫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瘫,发病早期用桂枝汤方义效果很好。   生甘草性甘平,甘味属脾土,有和缓,补中,微泻之功,炒过之后,变为甘温之性。蜂蜜味甘粘腻,同样入中土,生用微凉,熟用滋补津液,和甘草混合炒过后,是补充营气偏性最小效率最高的天然材料。   鲜生姜味辛气微温,其辛散温通作用能打开从中焦胃到肺与皮毛的通道,保证来自中焦的物资输送到肺与皮毛层,这是生姜的主要作用,因其性温其气剽悍,还有驱寒补充卫气的作用。   大枣味甘而粘腻,色赤故能补脾而生血,但肉质粘腻,气味厚重,虽大补营气,但有难消化又不易运输的缺点,对于脾胃气虚的人容易造成负担,加鲜生姜同用可以助其外出运化。桂枝汤条文分析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病位在太阳经之表,由于卫气受到风邪侵袭,固表不及,营气外泄,所以出现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脉搏有外散虚弱之感,此为中风病。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为气,阴为形,伤寒脉法中左右寸关尺的搏动各有其范围和脉形,假如搏动位置上移,代表营气守不住而外越此为阳浮,营气外越则脉管里的阴性物质减少,所以脉管内触及虚弱后续不足的感觉,此为阴弱。因为营气白白耗泻,卫气不固故畏寒又恶风。鼻腔的分泌物增多又排不出来时会有鼻鸣,说明肺泡内也在丢失津液,想呕吐又没有可呕吐之物,这是胃内营气不足,胃蠕动之力不足引起的胃气上逆造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营气和卫气不论对人体还是对一个细胞来说,既然是主外和主内的关系,那么营卫相合就是理想的状态,如果营气不足,卫气无根,也不容易稳固,这是“阴平阳秘”原理在营卫关系上的体现。   桂枝汤的作用是把随风私奔的卫气用柔和滞重的白芍拉回来,桂枝配甘草大枣是给卫气以滋养。就好像贤惠的妻子用柔情蜜意将脱缰的“野马”劝回家,回家只是第一步,还要用营气来滋养,好吃好喝的拴住他的胃,达到营卫合的结果。所以有人将桂枝汤称为调和营卫之药,用来治风,道理即在于此。   如果用药之后,汗出如水,说明卫气没有回归,故言“病必不除”。









































太原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cs/90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