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饮食 >> 30岁男子被胸痛折磨20多年,竟是全

30岁男子被胸痛折磨20多年,竟是全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

两周前,年仅30岁的深圳小伙小邱(化名)因突发胸痛,他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医院急诊科。随后,他被查出了罕见的严重先天性主动脉畸形——主动脉憩室。通俗一点说,就是他全身最大的血管局部向外鼓出一个大包,随时可能破裂而危及生命。而这个“雷”竟然埋了20多年。

万幸的是,小邱立即被安排入院治疗,经中大八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杨艳旗教授团队仔细研究病情,周密制定手术方案,顺利实施手术。目前,小邱正在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中大八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杨艳旗教授团队

20多年前,儿时的小邱情绪激动时胸口就隐隐作痛,家人总觉得他年纪小,不会有严重的心脏问题,一直没有进行规范治疗。长大后,小邱在金融行业工作,近来工作繁忙、压力大,不得不常常加班“开夜车”,每天仅能睡3个小时,劳累时胸痛就频繁发作。

两周前小邱又熬夜加班,第二天下午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难,有强烈的“频死”感。发病后立即到社康救治,医生们一边紧急处理和吸氧,一边呼叫救护车送到中大八院。

中大八院急诊室的医生们很快为小邱安排了胸部X光检查,发现他的主动脉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在左侧,而是在右侧。随即又做了更详细的CT检查,又有了更惊奇的发现:小邱的主动脉上有一个大的“鼓包”,看上去随时会破裂,十分危险。小邱被告知,这种病医学上叫做主动脉憩室,小邱的这个主动脉憩室从出生到现在已经长得很大,随时可能破裂而危及生命,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很快,小邱被转至心脏大血管外科继续诊治。杨艳旗教授、曾宽副主任带领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仔细研究小邱的病变位置及大小,决定采用经导管微创技术,做主动脉腔内修复,把憩室“鼓包”隔离在主动脉腔之外,完全杜绝其破裂的风险。

杨艳旗教授(右)开展手术

此次手术非常顺利,在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小邱正在快速康复中,待完成后续的各项复查后,择期出院。

杨艳旗教授介绍,这种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当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为流行的主流技术。小邱的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学名叫主动脉憩室(Kommerell’sDiverticulum),是位于降主动脉的局限性囊袋状隆起,发生率为人口的0.05%-0.1%,被认为是胚胎期第四主动脉弓的遗迹。这种疾病在年由德国放射科医生Kommerell首次描述,可出现在正常左位主动脉弓,也可罕见地合併右位主动脉弓等其它畸形,但常常无心脏内结构畸形。患者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出现食管和气管受压表现,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哮喘、胸痛甚至主动脉夹层。据文献报道,这种主动脉憩室可随时间不断扩张,憩室基部宽度扩张速度平均约为1.45毫米/年。无症状患者憩室基部宽度大于25-30mm时需手术治疗,有症状时无论憩室大小,均应尽快手术治疗。

杨艳旗教授提醒,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胸闷、呼吸困难、吞咽医院及时就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hl/173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