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思维(不满足思维)
宁波一院宗建平
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好奇心是原始驱力,儿童的探索行为是由一种原始的“生物内驱力”所激发的。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莫尔夫认为:科学始于好奇。
什么是好奇心?20世纪初,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好奇心是一种驱力,认为好奇心同厌恶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厌恶情绪,好奇心是为了减少厌恶而产生的寻求知识的表现。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好奇心非常重要,能减少厌恶情绪,工作才有热情。
好奇心是新知识纳入与已有认知结构所引起的认知不平衡的产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探索,才能越来越全面认识世界。从临床医学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认识疾病的全貌和本质。
好奇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一,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一环,没有好奇心不可能有新的科学发现,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把好奇心称作是人类的第四驱动力。
工作要有动力、热情和快乐,一定要有好奇心,只有一路童心,一路好奇,一路寻找、一路欣赏,一路欣喜,让自己永远像个孩子,工作才有活力。
对一切新奇事物的着迷称“消遣性好奇”(diversivecuriosity),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是探索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索时,会使我们获益良多,这种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付出努力的好奇称为“认识性好奇”(epistemiccuriosity)。
作为一位临床医师,认识好奇性同样非常重要。有好奇心,才会观察中发现问题,医学上的重大发现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说好奇心是推动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案例》一
从多年前“偷盗”看医生道德困境
我发誓,我以下文章里所述一切,基于我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使命。
这是一段我最不愿意回忆起的往事,若不是前阵子跟同学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