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5日,由多位冠脉介入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的“放射医学质控交流会议——宜昌站”成功举办,为线上同道奉上了一场放射医学领域的学术盛宴。在影像学评估手段愈发先进的今天,冠脉CT亦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多层螺旋CT、高端CT等技术相继问世,在扫描时间和分辨率上进一步改进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了对比剂、放射射线的应用剂量,为快速、精准、安全地早期识别病变平添助力!为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冠脉CT成像的操作技巧和新型CT技术的应用方向,GE药业携手《门诊》杂志特邀多位国内专家聚会线上,以理论讲课和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冠脉CT系列影像学技术的操作技巧与应用进展。
本次线上+线下会议特邀医院韩萍教授、医院余成新教授担任主席;医院陈爱华教授、医院李红教授、医院付立平教授、医院曹劲松教授、医院鲁际教授、医院丁晖教授、宜昌市妇幼保健院李良军教授担任会议主持;首都医科医院于薇教授、医院王锡明教授、医院张进华教授、泰康同济(武汉)医院陈鑫教授、华中医院喻杰教授担任讲者,共聚云端,共同分享见解,同时启发思考。
开场致辞GELIVEONLINE
作为本次放射医学质控交流会议的特邀主席,韩萍教授在隆重介绍各位与会嘉宾的同时表示,目前多层螺旋CT、高端CT等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为临床“冠脉疾病筛查更高效、安全”创造了广阔空间。但是,新的问题和挑战接踵而来,如何进一步规范技术操作、优化诊断流程等值得临床医师广泛思考,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让患者更多获益。
张进华:冠脉CTA检查技术基础GELIVEONLINE
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病率逐年增加,致死率高,及早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自多层螺旋CT使用以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成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其具有以下特点:无创检查(或微创);可及性高;可用于管腔狭窄及斑块易损性的评价;可用于病变血管解剖、功能及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评价;有助于治疗策略的制定。
如何使用现有设备,获取高质量图像,最大程度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是每一位专业人士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不懈的追求。对此,张进华教授强调了三点“认识”,并分别作了详细阐释,主要为:(1)认识人体生理、患者基本情况:呼吸及循环生理、患者的基本状况、现病史及既往病史等。(2)认识设备及相关物品:CT设备的性能、高压注射器、对比剂的选用。(3)认识自己:自我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此外,在CCTA临床应用过程中,医师、护士及技师等工作人员需积极配合,立足自己的设备条件,积极使用低剂量扫描方案,掌握图像质量控制原则,确保患者检查安全和成功。于薇:缺血性心脏病多排CT诊断的
临床应用与进展
GELIVEONLINE
CCTA目前作为安全和准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成为实施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看门人”,对有胸痛症状、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合成扫描和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心脏及邻近血管的CT成像迈入更高水平,可允许更快的容积扫描、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目前,多排螺旋CT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心脏冠脉结构、心脏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斑块成分评价、冠脉血流评价等方面。对于临床医师,当获取冠脉CT图像后,如何分析、描述心脏冠脉结构及心脏功能等,于薇教授作了详细阐释:(1)心脏冠脉结构:冠状动脉有无解剖变异,如起源异常和走形异常;(2)冠状动脉供血类型:包括右优势型、左优势型和均衡型;(3)冠状动脉有无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的定位和大小;(4)冠状动脉钙化积分;(5)冠脉狭窄位置、程度;(6)狭窄的范围:局限性病变(10mm)、节段性病变(10-30mm)、弥漫性病变(长度30mm);(7)斑块类型: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9)房室腔大小、心肌密度;(10)心脏内病变:包括心肌、瓣膜、心房耳、间隔;(10)心脏外病变:包括扫描范围内的主动脉、肺动脉、心包、肺、纵膈、肝脏等。喻杰:冠脉CTA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和相关技巧GELIVEONLINE
临床中,通过心脏特异性三维软件观察冠状动脉,同时采用合适的重建方法分析图像,有助于准确地定位、定性、定量冠脉病变,进而提供规范化、便于多学科交流与理解的影像学资料。喻杰教授通过对不同重建技术下冠脉CT图像的分析,“声图并茂”地呈现CT后处理技术手段、原则、特殊情况的应对策略等内容。
为清楚显示冠脉病变,后处理原则包括“标准投影”、“正交垂直”,即:对于不同的冠脉支,投照体位的选择应适时而变,同时确保至少两个互相正交垂直的切面。临床中,正头位(AP+CRA30°),观察LAD近、中段,对角支分叉处;LAO45°或LAO45°+CRA30°,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右冠;蜘蛛位/反蜘蛛位,主要观察前三叉、LCX体部和OM开口及体部;右肩位(RAO30°+CRA20°),主要观察LAD中、远段。
三维重建方式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多层面重建(MPR)等。其中,MIP和CPR图像利于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直接显示管腔和斑块的关系,但是中心线必须准确。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或心外结构,但不建议用于评估狭窄程度。在病变部位获取截面图像,利于观察斑块内成分、斑块与管壁的关系,上述图像应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此外,在心脏冠脉CT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中,也会碰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例如钙化斑块、闭塞性病变等的存在,往往会影响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对此,应合理调整中心线、窗宽、窗位等。
钙化斑块:(1)调整中心线,尽量使钙化不覆盖管腔;(2)调整窗宽和窗位,减轻晕状效应,但对比度可能降低;(3)严重的钙化,仍可能导致狭窄程度评估受限;(4)能谱CT或减影可能有用,但尚无成熟的软件可供使用;闭塞性病变:(1)仔细观察血管,不要遗漏类似于变异的血管闭塞;(2)仔细调整中心线,显示可能的再通或残余通道;(3)仔细调整阈值和窗宽、窗位,显示可能存在的侧支循环;(4)多数时候需要手动绘制中心线,曲面重建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和形态如锥形度、钙化等。王锡明:高端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GELIVEONLINE
与冠状动脉CTA相比,全主动脉CTA扫描范围大、扫描时间长,适当的增强程度、准确的采集时间是关键;数据采集在对比剂首次通过时进行,故相对冠状动脉CTA,主动脉CTA需要相对长的对比剂峰值持续时间以保证全主动脉的图像质量,故应适当降低注射速度、适当增加对比剂用量;此外,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消除心脏及主动脉搏动伪影,利于主动脉夹层破口及主要血管分支开口细节的显示。临床中,主动脉疾病类型多样,涉及:斑块或血栓、溃疡、动脉炎、管腔闭塞、壁间血肿、夹层、假性动脉瘤、真性动脉瘤等,往往多种疾病共存、相互间可为因果关系也可对立存在。当高端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主动脉疾病检查时,应注意哪些诊断分析要点,王锡明教授对此作了一一介绍。
(一)主动脉血栓或斑块
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斑块及血栓的分布特点(定位);斑块及血栓的性质特点(定性);管腔的整体形态及狭窄情况(重点突出最狭窄位置的管腔情况);远端脏器及血管对比剂充盈情况的评估;血管周围改变。(二)主动脉溃疡
定义:血管内膜表面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烂。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分析粥样硬化特点;充盈缺损+深度的“翕影”;显示溃疡部位、大小及深度;显示溃疡周围继发改变,如合并局限性壁间血肿;可并发外渗、纵膈血肿或心包血肿等。(三)主动脉闭塞
定义:即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部位;累及范围;分支及远端血液灌注情况;侧支形成。(四)主动脉炎
定义:指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炎症累及范围;血管形态、管腔狭窄与扩张情况;血管周围情况;远端对比剂灌注情况。(五)主动脉夹层
定义: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些包括撕裂样疼痛的表现。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1)真假腔:部位、大小、累及范围、腔内血流及通常情况;(2)内膜片:形态、波动;(3)破口:位置、大小;(4)主要分支的累及情况;(5)远端及脏器供血情况。(六)主动脉壁间血肿
定义: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主动脉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大于5mm,累及范围、厚度;内膜钙化移位;无明确内膜片及血流灌注。(七)主动脉瘤
定义:主动脉病理性的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后处理及诊断分析要点;测量瘤体大小(瘤颈、瘤高、瘤体累及长度、管腔直径);动脉瘤近端和远端正常管腔直径;动脉瘤至肾动脉水平距离、动脉瘤至腹主动脉末端分叉距离;髂总及髂外动脉直径。
最后,王教授表示,随着CT设备的不断发展,CTA检查不能只是局限在对血管形态学评价,应进一步向功能学方向发展,两者的结合对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可靠的指导意义。陈鑫:冠脉病例读片—冠状动脉夹层起源异常GELIVEONLINE
临床中,CTA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脉全貌,在冠状动脉夹层、冠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中极具价值。陈鑫教授通过多个病例的详细读片,对此给予了充分验证,其中征象的识别、冠脉不同走行的辨别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
(一)冠状动脉夹层
临床中,冠状动脉夹层可分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继发性夹层。其中,SCAD可分为三类:I型、II型、III型,不同SCAD具有不同的征象特点。
I型SCAD直接征象:血管腔内见内膜片影,内膜呈螺旋或斜行的剥离;内膜两侧分别为真假腔,两者均有造影剂充盈,但假腔内充盈及排空速度缓慢,可见造影剂滞留;II型SCAD:主要表现为壁内血肿,此类患者的假腔或加大的壁内血肿与血管真腔无交通口,在CAG或CTA中,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突然变成偏心、狭长的形态,而无可视性的内膜片;III型SCAD:表现为局限或管状的冠脉狭窄,管腔充盈缓慢、造影剂滞留、排空延迟,为假腔包绕、压迫所致。(二)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AOCA)是一类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例生理机制多种多样。不同冠脉起源异常情况下,冠脉走形方式的正确辨别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的分类:(1)左冠脉起源异常: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窦或右冠脉;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窦或右冠脉近段;左主干起源于升主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右冠脉起源异常:右冠脉起源于左冠状窦或左主干近端;右冠脉起源于前降支;右冠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冠脉起源于肺动脉。其中,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窦或右冠脉临床相对少见,发生率只有0.03%,却与心源性猝死明显相关,常见以下四种走行方式:(1)主动脉与肺主动脉之间;(2)前游离壁走行:左主干从肺动脉前绕过到达正常解剖位置;(3)主动脉后走行:左主干从后绕到主动脉根部到达其正常解剖位置;(4)间隔走行:左主干自右冠状窦发出后沿右室流出道于室间隔走行,在室间隔中部走行于心肌表面。此外,还有在从主动脉发出前走行于主动脉壁内的类型,左主干在壁内走行越长,其风险越高。总结GELIVEONLINE
本次“放射医学质控交流会议—宜昌站”上,高端CT、多排CT在主动脉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优异表现给各位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冠脉CTA检查技术基础、操作技巧等内容的讲解无疑可加深广大临床医师规范化操作意识。余成新教授最后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系列讲座活动,大家能更多交流临床实际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进一步提升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