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症状 >> 马克医院心外科成功实施两

马克医院心外科成功实施两

 

近日,马克医疗科技公司技术团队运用3D打印医院心外科TAVR团队成功完成两例高难度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病例一:主动脉瓣外科生物瓣衰败

12

术前诊断

患者年龄72岁,女性,多年前出现活动后气促、胸闷等症状,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进行了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近期患者再次出现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期间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生活。再次就诊后,诊断为主动脉瓣外科生物瓣衰败。

12

3D打印主动脉根部

公司技术团队运用3D数字重建技术,在术前将病患的主动脉根部解剖区域影像转化为3D数字模型,并采用全色彩多材料3D打印机制备成1:1等大的实物模型。

CT

3D建模

12

手术策略

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之前外科手术后人工生物瓣衰败后,再行外科手术风险高,会大大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经何主任及其团队评估,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1

2

3

4

5

6

医院心外科何学志主任及其团队在术前利用该3D打印模型进行体外测试,并反复、多次地对手术进行模拟和演练,精准评估了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风险。经过评估后,选择植入Venus23瓣膜的手术策略。

12

手术过程

术中监测,病人血压很不稳定,极易发生球扩后血液循环崩溃。何主任团队决定先植入瓣膜再进行后扩,以保证病人的血流动力稳定性。

由于患者瓣环小,对释放过程中的细小步骤要求极高,在何主任及团队细心操作下,瓣膜释放位置理想。

然而,由于患者第一次选择的为21mm生物瓣,尺寸偏小,TAVR术后仍有50mmHg以上的压差,根据3D打印测量,何主任团队选择22mm的Atlas球囊进行后扩张,原始生物瓣环发生断裂,Venus瓣膜腰征消失,完全贴合原人工生物瓣膜,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低于20mmHg,患者血流动力学即刻改善。

术后造影显示支架瓣膜位置良好,形态充分扩张,无瓣周漏,手术成功。缓解了患者多日病痛,为患者带来福祉。

#病例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0

术前诊断及CTA评估

患者:男性,66岁。术前检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标准三叶瓣,瓣叶未见明显钙化、轻度增厚,舒张期可见左冠瓣脱垂并关闭不全间隙;左冠窦较右无窦略偏大;冠脉开口高度可;心室略偏大,室壁厚度可,轻度横位心,经心尖入路夹角可。

10

手术策略

经过何学志主任及其团队评估,该患者瓣环直径为29.5mm,瓣环偏大,选择经心尖入路,植入J-Valve29mm瓣膜,并在支架外周缝上补片,以确保支架瓣膜的稳定性,同时降低患者可能发生的瓣周漏风险。

10

手术过程

手术选择经心尖入路,造影检查主动脉窦形态及分布;选择29mm的J-Valve瓣膜输送系统(缝补片),根据造影检查定位键分布情况将支架瓣膜送入相应位置。

由于患者瓣环较大,自体瓣膜钙化程度较轻,缺乏稳固的锚定区;在何主任团队细心操作下,进一步精准定位,瓣膜释放后位置、形态理想。

术后造影显示瓣膜与定位键贴合紧密,瓣膜深浅适中,无瓣周漏发生。手术疗效立竿见影,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消失,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医学3D打印模型

3D打印技术对术前多模态评估,复杂解剖信息表达,术前动态模拟、风险预测,甚至在瓣膜手术策略制定方面有着传统影像学评估所不具备的优点,能够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有的放矢。

#公司简介

马克医疗致力于成为心血管3D打印领域最具创新精神和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公司将不断为全球医生和患者提供优秀的创新型产品,为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目标不断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cs/142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