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坛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您就开始研究覆膜支架微创治疗主动脉病变,研究见解颇深。请您谈谈现阶段该技术的治疗进展和开展情况?
陈学明:采用覆膜支架微创治疗主动脉病变的研究是年汪忠镐院士牵头组织的一项课题,由我来具体执行。从年我们将自制覆膜支架用于临床至今,国产品牌已经有了好几种,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覆膜支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支架的性能、制作材料和导送系统不够完美,支架置入所致并发症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某类支架产品对部分患者不适宜等问题,都有待于支架生产企业进一步改进。现在的覆膜支架种类繁多,每种支架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使用时并非要采用固定品种。在某些情况下,国产覆膜支架优于进口产品,并不像有的医师认为的那样:只要患者经济条件富裕就应该使用进口产品。本人认为,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通过个体化评估,实事求是地选择更适宜的覆膜支架。目前,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术前对患者的评估不充分,有的医师手术操作经验不足。比如,对于腹主动脉瘤远端瘤颈或髂动脉狭窄的病变,如果不在术前充分地进行评估,支架置入后有可能发生导送系统回撤困难,这将增加患者的创伤。尤其是对于主动脉弓部的病变,许多医师都想单纯采用微创治疗,而将许多不成熟的样品用于患者,如果失败了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对此,我一直持反对态度。对于多个破口的主动脉夹层,在封堵了胸主动脉部位的第一个主要破口以后,是否需要立即封堵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附近的第二个破口?我的做法是,先观察患者的随访期状况再作决定。对于感染性主动脉瘤,无论采用了何种抗感染方法,我都反对使用覆膜支架,应对患者的预后负责。医院血管外科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都会进行充分地评估,以选择最适合的支架类型和手术方式,医院手术风险降低的原因之一。在性能方面,目前的国产覆膜支架与进口产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一体式支架具有一定的优势。它适用于髂动脉分叉处、主动脉夹层破口处,腹主动脉病变分叉处的治疗。据悉,微创心脉的Aegis-B分叉型支架系统是国内唯一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病变的一体式支架系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学论坛网:由您主持的课题“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国产覆膜支架)的实验
与临床研究”在年获得了部级成果奖,那么目前国产覆膜支架的发展现
状和未来前景如何?
陈学明:目前国产的覆膜支架已经有许多品牌了。我觉得通过不断地改进,前景会越来越好。首先,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其次,因在国内生产而缩短了定制的等待时间。最重要的是国产微创心脉覆膜支架的性能与进口产品相比已基本没有差异。
医学论坛网:目前,医院血管外科的规模和水平及手术量均已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在科室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您有何经验或感想与大家分享?
陈学明:医院血管外科拥有两台血管造影机,分别安放在导管室和复合技术(杂交手术)室,这在国内血管外科中是较少见到的。我们科室的手术量很大,估计今年会突破例;病种很多,几乎囊括了血管外科的所有病种,但主要以大血管病变为主。就诊的患者中约60%来自外地,病情比较复杂。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宗旨,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做些事情。准确地把握手术适应证很重要。在我们科室,开放式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比例基本上是1:1。对于主动脉疾病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对于Ⅰ型主动脉夹层,我们基本上采用开放式手术或复合手术(杂交技术)治疗;对于Ⅲ型主动脉夹层主要采用覆膜支架微创治疗;对于主动脉根部破口多采用复合手术(杂交技术)治疗;对于降主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多采用覆膜支架微创治疗;对于腹部的内脏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采用复合手术(杂交技术)和开放式手术治疗。在准确把握适应证的同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类型,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比如,对于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可以建议身体状况好、60岁以下的患者接受开放式手术。这是因为支架毕竟远期疗效不确切,而开放式手术比较成熟。
医学论坛网:您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专家进行交流。那么您认为我国在血管外科治疗和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哪些?在规范化治疗方面国外有何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陈学明:国外血管外科手术做得没有我国普遍,在一个地区只有一家医学中心可以做,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级别。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医院和血管外科以外的其他科室也在做,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操作技术方面,我认为我国许多血管外科专家的熟练程度与国外差距很小,甚至比国外的医师还熟练,医院之间的协作和大病例的统计及随访。此外,由于我国的审批手续很多和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使得新产品用于国内临床和开展临床试验以及推广都比较困难。对于血管外科的规范化治疗,目前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建立了国家培训基地,以便通过培训规范血管外科医师的诊疗行为。我参与了卫生计生委医政司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但是我认为落实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医师与厂家的沟通至关重要。支架生产企业不应只以销售为目的,医院、科室和手术操作者进行调查,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经验不足使用覆膜支架带给患者的重大伤害。但是,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很激烈,很少有企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我相信,随着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我国血管外科会逐步走向规范,逐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使更多的血管病患者从中获益。
链接:
陈学明教授简介
陈学明教授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任中华医学会组织工程与血管外科学会和北京血管外科学会常委;任《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北京医学杂志》和《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编委;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司外周血管介入专家组成员,年被北京市推荐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陈学明教授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学系,医院外科工作(医院西院),年担任血管外科专业医师,师从国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年8月~年7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进行临床研究生学习,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科研与临床的骨干。他在汪忠镐院士的指导下主持的课题“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年信息产业部部级成果奖。年因人才引进,他被调至医院,医院血管外科专业并任该专业组组长。医院后,其一切从零起步,使医院血管外科的规模、水平和手术量均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为医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是国内最早从事覆膜支架微创治疗主动脉瘤的研究者,也是临床治疗病例最多的学者之一。他曾获国家专利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40余篇。
陈学明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主动脉病变的覆膜支架微创治疗,其课题“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了年信息产业部部级成果奖。陈学明教授是国内使用覆膜支架最多的学者之一,在国内医院进行过会诊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病变患者已超过例。近日,《医学论坛网》记者就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及微创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进展等问题采访了陈学明教授。
原文摘录自医学论坛网-《微创心脉特刊》第五期
如何分享?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