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症及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
由于其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最初都认为是一个病理学的名称,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一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确切的临床医学病名。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寿命的普遍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升高之势。
动脉粥样硬化症早期可无症状,只有发展到机体器官和组织明显受累时才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力与体力减退、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属于中医学“瘀证”、“痰证”、“脉痹”、“头痛”、“眩晕”等的范畴,病至后期出现相应的器官病变时则可归属于“中风”、“胸痹”、“坏疽”等。
中医学认为由于饮食失节、年老体衰以及七情内伤诸因素,致使痰浊瘀血阻于脉络而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通常认为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乃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主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年龄与性别、吸烟以及糖尿病等。
1.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
载脂蛋白B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的减低,都被认为是主
要危险因素。
2.高血压血压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症患病率较血压正
常者高3~4倍。
3.吸烟吸烟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
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5.年龄和性别年龄越大,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高,其中男性较多见
男女之比约为2∶1。
除上述因素外,肥胖者,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劳动紧张且常有紧迫感者,常进含较高热量及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盐的食物者,性情急躁、生活起居不规律者,以及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等,也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理变化进展缓慢,根据其病情进展情况之不同可有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除通常的脑力及体力衰退外,主要为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明显症状,但胸主动脉瘤时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音嘶哑及上腔静脉或肺动脉受压等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引起心肌供血障碍时无临床症状,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
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缺血而出现眩晕、头痛和昏厥等症状,脑梗死或脑出血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脑萎缩时则有精神变态、性格异常和认识障碍等。
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腰痛、顽固性高血压甚至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和腹痛等症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则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甚至引起坏疽。
动脉粥样硬化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症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因常无不适感而诊断十分困难。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应首先考虑为本病。其诊断通常从以下几点考虑。
1.有其主要发病因素存在,如高龄、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头晕、头痛、眼花、
耳鸣、失眠等,内脏、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可产生缺
血或坏死病变的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
3.血脂、血糖、心电图、多普勒、CT、DSA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二)鉴别诊断
1.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为梅毒螺旋体进入主动脉外层与中层导
致的主动脉炎。
患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且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
血脂、糖尿病等。
2.纵隔肿瘤纵隔肿瘤不受年龄限制,多数通过X线检查发现,肿块常无
膨胀性搏动;而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主动脉扩张,X线透视下有明显
的搏动。DSA、CT、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此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需注意与冠状动脉
其他病变引起者相鉴别;
心肌纤维化需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
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
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需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
肾动脉血栓形成需与肾结石相鉴别;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需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鉴别。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认识1.饮食失调,食常过饱,或喜膏粱厚味,或恣饮酒浆,使脾胃受损,运化
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气血,水湿运行障碍,聚湿生痰,痰湿浊邪浸渍,
痰瘀交阻,日久损伤血脉,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年老体衰或久病劳伤肝肾,致肝肾亏虚,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温运血
脉,阴虚不能滋养血脉,致使血液运行障碍,血脉损伤,而发动脉粥样
硬化。
3.情志失调,七情内伤,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血脉不畅,气
机不利,水湿运行输布障碍,致使痰湿停滞,久而久之痰湿浊邪交阻,
痰瘀互结于经脉,血脉损伤,则发动脉粥样硬化。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主要在血脉,其发生与饮食失调、年老体衰、七情内伤以及久病体虚有关,由于以上诸因素致使痰浊、瘀血阻于脉络,使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而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原则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与医生密切配合,积极治疗疾病。
不吸烟,不饮酒,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饮食宜清淡,可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等为食用油。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有效的睡眠。
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体力劳力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防止肥胖发生,肥胖症者应注意减肥。
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鱿鱼、黑鱼、鳗鱼、骨髓、蛋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等。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