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脏骤停与复苏
概述
心脏骤停(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射血功能骤然丧失,是临床最危急的情况之一;
心脏性猝死是指因各种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无法预测的死亡。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肺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
导致心脏骤停的机制以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最常见。
诊断
心脏骤停的判断主要依据:①突然意识丧失;②心音或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心电图呈现:心室颤动、室性自主心律或心室停搏。
次要依据:①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②自主呼吸完全消失,或先呈叹息或点头状呼吸;③口唇、甲床等末梢部位出现发绀。
治疗
初级心肺复苏:成人顺序为C(人工胸外按压)-A(畅通气道)-B(人工呼吸)。新生儿仍为A-B-C。(1)畅通气道:仰头举颏法及仰头抬颈法。(2)人工呼吸:①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②口对口(鼻)呼吸: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通气的频率为每分钟8~10次,开始应先连续吹气2次。(3)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秒。①胸骨下陷>5cm然后放松;②胸外按压频率:至少-次/分;③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④进行5个周期的CPR。
(4)除颤:宜尽早除颤。院内除颤:首选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
高级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的处理:电击除颤+CPR2分钟+肾上腺素使用。
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搏的处理:循环CPR2分钟+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有效心脏复苏指征为:①患者皮肤色泽改善;②瞳孔回缩;③出现自主呼吸;④意识恢复。
复苏药物:①肾上腺素:首选药物;②胺碘酮:用于难治性室颤和室速;③异丙肾上腺素:仅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④碳酸氢钠:用于电除颤复律和气管插管后酸中毒持续存在时,循环停止>2分钟者。
给药途径:首选从上肢静脉、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插管建立的静脉通道给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和利多卡因还可经气管内给药。尽量避免心内注射。
心脏搏动恢复后处理(1)维持有效循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2)维持有效呼吸:使用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是心肺复苏能否最后成功的关键。①维持脑灌注压:使平均动脉压不低于mmHg。②控制过度换气:PaCO2控制在25~35mmHg,PaO2控制在mmHg。③维持正常或偏低的体温:轻度低温(33℃~35℃)。但心脏骤停复苏后不宜诱导过低温。④脱水。⑤高压氧治疗。(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5)防治急性肾衰竭。
七、原发性高血压
病因
①高钠、低钾膳食;②超重和肥胖;③饮酒;④精神紧张。
发病机制
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②肾性水钠潴留;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症状
一般症状:头昏、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
受累器官症状①脑:脑出血和脑梗死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②心脏: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并发冠心病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表现;③肾脏:早期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继而出现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导致肾衰竭;④眼:眼底血管受累出现视力进行性减退。
体征
周围血管搏动、血管杂音(颈部、背部两侧肋脊角、腹部脐两侧)、心脏杂音等。
并发症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与冠心病、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
诊断
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鉴别诊断
肾实质性高血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病史+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上腹部或肾区可闻及血管性杂音,肾血管造影可确诊。
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血钾+高血压。
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
/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mmHg以下;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80mmHg。
降压药治疗原则:
小剂量开始;尽量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①利尿剂: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②β受体阻滞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心率较快(>80次/分)或合并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患者。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索他洛尔等。③钙通道阻滞剂(CCB):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前者有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后者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可用于各种程度高血压,尤其老年人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常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常用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
降压治疗方案①无并发症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②2级高血压在治疗开始时就应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如:利尿剂与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与ACEI或ARB等。③三种降压药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除有禁忌证外必须包含利尿剂。
预防
①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开展教育,防止高血压病发生。
②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
③三级预防:在二级预防基础上,对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积极救治。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
和
<80
正常高值
~
和(或)
80~89
1级高血压(轻度)
~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
和(或)
~
3级高血压(重度)
≥
和(或)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和
<90
高血压用药总结:
适应证
药物
糖尿病+高血压
ACEI/ARB(首选)
尿蛋白+高血压
ACEI/ARB(首选)
心室重构+高血压
ACEI/ARB(首选)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ACEI(首选)
糖尿病、尿蛋白+高血压+刺激性干咳
ARB(首选)
高血钾+高血压
呋塞米
低血钾+高血压
螺内酯
心率快+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首选)、维拉帕米(次选)
心率慢+高血压
禁用:β受体阻滞剂
支气管哮喘+高血压
禁用:β受体阻滞剂
痛风+高血压
禁用:氢氯噻嗪
八、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②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③血脂异常:脂质代谢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④高血压;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⑥吸烟。
临床分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
九、心绞痛
发病机制
心脏负荷突然增加或冠脉痉挛,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
①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肩、左臂内侧甚至达无名指和小指;
②性质:常为压迫感、紧缩感、压榨感,多伴有濒死感;
③持续时间:约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④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心动过速。⑤缓解方式:去除诱因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检查
心电图:ST段水平型下移和(或)T波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发作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确诊的价值。
诊断
中下段胸骨后疼痛(向左上肢放射)+持续3~5min+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电图ST段压低≥0.1mV。
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①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甚至长达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②心电可见ST段抬高,有异常Q波。③实验室检查示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治疗
(1)发作时: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化;
(2)缓解期:药物治疗:β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药(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曲美他嗪。
十、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
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心排血量骤减,冠脉供血中断,发生心肌缺血性坏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损,继发形成闭塞性血栓是发病的主要机制。
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突然出现心绞痛发作等。(2)症状:①疼痛: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有恐惧、濒死感;②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③低血压和休克;④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⑤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部分患者出现呃逆。
(3)体征:可出现舒张期奔马律;早期血压可增高,随后均降低。
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ST段抬高、病理性Q波、T波倒置。
定位:
V1~V3:前间壁V3~V5:局限前壁V1~V6:广泛前壁
I、aVL:高侧壁Ⅱ、Ⅲ、aVF:下壁
(2)心肌坏死标志物:
①肌红蛋白发病后2h内升高,12h内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出现最早,敏感性强,特异性差;
②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3~4h内升高,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
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敏感性弱于肌钙蛋白,但其增高程度可以较准确的反映梗死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诊断
胸骨体后疼痛+持续时间≥30min+ST段抬高≥0.1mV。
鉴别诊断
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深呼吸及身体前倾常使疼痛加剧,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与心肌酶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1)镇痛:哌替啶或吗啡,快速解除疼痛。
(2)再灌注心肌治疗(尽快):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
①介入治疗(PCI)。
②溶栓治疗:若无条件实施介入或错过介入时机,如无禁忌证(出血或者出血可能),应在接诊患者30min以内行溶栓治疗。
适应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起病时间<12小时,患者年龄<75岁;
药物: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疗效判断:ST段抬高2小时内回降50%;胸痛2小时之内基本消失;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3)消除心律失常。
(4)控制休克:
①补充血容量;②应用升压药: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③应用血管扩张剂:常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
(5)治疗心力衰竭:
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心肌梗死24小时内禁用洋地黄制剂。右心室梗死的患者慎用利尿剂。
(6)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宜溶栓。
低危险组以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为主;中、高危险组以介入治疗为主。
十一、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
概述
心脏瓣膜病中二尖瓣病变最常见。
病因
风湿热(最常见);退行性病变。
症状
左心房代偿期可无症状。失代偿期及右心室受累时可出现:①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加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②咳嗽、痰中带血;③压迫症状:左心房肥大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④右心衰竭表现。
体征
①视诊:二尖瓣面容;②触诊: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③叩诊: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脏呈梨形心;④听诊: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尖区S1亢进,可闻及开瓣音;出现肺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称Graham-Steell杂音。
诊断
呼吸困难+心尖部舒张期杂音+“梨形心”+风湿热病史+超声心动图。
鉴别诊断
左房黏液瘤:心尖部舒张期杂音随体位变化,其前有肿瘤扑落音。心脏超声有助于诊断。
并发症
①心房颤动(最常见);②急性肺水肿;③血栓栓塞:20%的患者可发生体循环栓塞;
④右心衰竭:主要的死亡原因;⑤感染性心内膜炎;⑥肺部感染。
治疗
①抗风湿治疗(苄星青霉素);②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③定期复查(6~12个月);④并发右心衰: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⑤房颤: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
介入和手术治疗:实施瓣膜置换术为根本性治疗。
预防
二尖瓣狭窄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瓣膜病,少年儿童有效预防风湿热是预防二尖瓣狭窄的重要措施。
2.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因
风湿热、结缔组织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症状
最早出现的突出症状是乏力,可伴有心悸,晚期发生肺淤血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征
①视诊: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向左下移位;②触诊: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③叩诊: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④听诊: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增强。
诊断
乏力+心尖部全收缩期杂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图。
治疗
(1)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对症治疗。
(2)人工瓣膜置换术:瓣膜钙化、瓣下结构病变严重。
3.主动脉瓣狭窄
病因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临床表现
症状:常见的典型三联征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
体征:心尖搏动呈抬举样,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胸骨右缘第2肋间听到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诊断
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图。
治疗
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风湿热;
②预防心房颤动,一旦出现,应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
③心绞痛:硝酸酯类药物;
④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摄入,可用洋地黄类药物和谨慎应用利尿剂;
⑤外科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病因
风湿热(2/3)、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主动脉根部扩张等。
症状
急性重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及低血压;慢性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常有头部搏动感。
体征
①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增强呈抬举样;
②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③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听到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前倾坐位、呼气末明显。A2减弱或消失。
④周围血管征阳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颈动脉搏动明显、点头运动)。
诊断
心悸+周围血管征阳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听到舒张期杂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图。
治疗
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风湿热;②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左心室扩张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③外科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为主要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