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无创影像学工具,且已成为实施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看门人”,对有胸痛症状、疑诊冠心病的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CTA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对于识别冠脉异常起源、异常走行、异常开口等具有重要价值。在“第六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期间,中医院候志辉教授详细阐述了“冠脉CTA读片:如何判读起源和走形”。
正常解剖
CMITLIVE
左冠状动脉主干起源于升主动脉左后方的左冠窦,行至前室间沟时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前降支其分支分别向三个方向发出,即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支,左回旋支主要分支为钝缘支;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
对于临床医生,如需准确、及时辨识出冠脉起源、走行异常情况,明确正常冠脉CCTA情况至关重要。CT断层扫描可得出冠脉一系列断层图像,例如冠状动脉根窦部;CCTA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观察心脏和冠脉外形或心外结构。联合使用,有助于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图1)
图1.左:CT断层扫描,冠状动脉根窦部;右: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异常
CMITLIVE
医院单中心、纳入,例行CCTA患者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冠脉畸形2,例(1.31%),与国际上大型队列研究所报道的结果“大同小异”。其中,冠脉畸形分为3类:(1)起源及走行异常,1,例(60.61%),占绝大比例;(2)开口数目异常,例(13.87%);(3)终点异常,即冠状动脉瘘,例(25.51%)。
(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临床上,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表1)总体可分为5类: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左主干或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窦或右冠状动脉。
异常起源于无冠状窦:左主干起源于无冠状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窦;回旋支起源于无冠状窦。
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窦周围:左主干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左冠状动脉窦周围(图2);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右冠状窦周围(图3);左主干及右冠同时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原冠状窦周围。
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左主干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回旋支异常起源于对角支。表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图2.左主干起自主肺动脉右侧壁:右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扩张迂曲,并发出大量侧支与前降支与回旋支交通
图3.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右窦上方升主动脉整体上,“异常起源于无冠状窦”比例相对较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左主干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左冠状动脉窦周围、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或右冠状窦周围”三者比例较高,临床较为常见;“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预后较差。
(二)走行异常临床上,“走行异常”可分为4类:
右室流出道前方走行;
主动脉与右室流出道或肺动脉之间走行,易血管受压,导致心肌缺血,占绝大比例;
主动脉后走行;
心脏后方走行。临床上,对于相同冠状动脉起源、但伴随不同走行的病变,临床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两种情况:(1)左冠起自右窦,绕行右室流出道的前方;(2)左冠起自右窦,绕行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窦部之间。很明显,当走行于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窦部之间,多半血管都易受压,易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梗;显然,第一种情况下,冠状动脉受压的概率很小,但是对于心脏外科来说,这种走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外科处理往往需通过右室流出道,特别是右心室前壁,打开心脏。
(三)开口数目异常
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3或1开口,非2开口)可分为3大类(表2):
单支冠状动脉:依据分型,可分为LiptonI型、LiptonII型、LiptonIII型;
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窦;
左主干缺失-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比例相对较高一点。表2.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
LiptonI型:单支冠脉远段延续为对侧冠脉的较大分支;LiptonII型:单支冠脉自左或右冠状窦发出后,即有较大分支经大动脉根部至对侧正常冠脉分布区;LiptonIII型:单支冠状动脉起于右冠状窦,回旋支及前降支分别经主动脉后方及前方走行。I、II型相对多见,III型较为罕见。(图5)
图4.左:LiptonI型;右:LiptonII型
(四)终点异常
冠状动脉瘘可分为7类:(1)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冠状动脉-右心室瘘;(3)冠状动脉-肺动脉瘘;(4)冠状动脉-左心房瘘;(5)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图6);(6)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7)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
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占绝大部分,且多半是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
图5.右冠左室瘘: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迂曲,管腔约11-25mm,末端瘘入左室侧后壁,瘘口直径约11mm;左心室明显增大。
影像学优选应用与预后
CMITLIVE
裂隙样开口、开口角度过小、近段血管狭窄、主动脉壁内走行、主-肺动脉间走行是临床常见的冠状动脉异常的解剖学高危特征;冠状动脉异常的生理学高危特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及时、精准识别这些高危征象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决策、患者预后改善,而其中,影像学评估方法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见的影像技术(图7),包括超声心动图、IVUS、OCT、FFR、CCTA、CMR、SPECT、PET;整体上,在冠脉异常高危评估方面,CCTA极具优势性,当仅论及“主动脉壁内走行”,IVUS及OCT绝对更胜一筹。
图6.常见的影像技术
总结
CMITLIVE
CCTA目前作为安全和准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已获得临床广泛应用;CCTA断层及三维重建图像可提供影像资料,有助于患者诊断、风险评估。无疑,冠脉正常解剖结构、冠脉畸形全貌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施展”CTA这把“利器”。
、延伸阅读CMIT
牵手“八方”同道,书写“四季”画卷-第六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四个学术会议季圆满落幕
直播预告
CMIT第四季/第四期—“辩论”焦点、“回味”亮点暨闭幕式,精彩来袭!(9月19日8: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四季/第三期—“点”破玄机、以“简”驭“繁”(9月16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四季/第二期—病例思辨、精益求精(9月9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四季/第一期—在“危险的旅程”中,正确把握时机与对策(9月2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三季/第四期—不惧困境、揭开谜团、乘风破浪(8月26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三季/第三期—走近专场,领略技术、技能的精彩(8月19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三季/第二期—以往鉴来、上兵伐谋、长风破浪(8月12日11:3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三季/第一期——反思病例、锤炼能力、“打破”纠结(8月5日14:00开始)
CMIT
曾和松: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支架精准定位技术:如何减轻支架定位时的滑动?
直播预告
CMIT第二季/第五期——“心平、气和”学技能,精彩相约!(7月29日11:30开始)
CMIT
崔连群:冠状动脉成角病变介入治疗策略
直播预告
CMIT第二季/第四期,误入歧途怎么办?急诊PCI之“西门吹雪”,精彩有约!(7月22日14:00开始)
直播预告
CMIT第二季/第三期——疑难心电图一点通/CTO病例学习(7月15日14:00开始)
CMIT
杨胜利:冠状动脉造影危险操作与常见陷阱解析
CMIT
何新华:对比剂致过敏性休克处理
直播预告
CMIT第二季/第二期-核心技能大放送,敬请期待!(7月8日11:30开始)
CMIT
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急诊PCI:遇到INR过高怎么办?
直播预告
CMIT第二季/第一期——“锤炼”核心技能,如约而至!(7月1日14:00开始)
CMIT
李国庆:ECMO植入路径及管路连接事项
直播预告
CMIT第一季/第四期-聚焦难点,共享对策,精彩纷呈,干货满满!(6月24日14:00开始)
直播预告
术中遭遇战/重症训练营——CMIT第一季/第三期,精彩纷呈!(6月17日14:00开始)
CMIT
徐立:急诊PCI时导丝通过困难的常见原因与对策
直播预告
术中遭遇战/重症训练营——CMIT第一季/第三期,精彩纷呈!(6月17日14:00开始)
CMIT
王效增: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如何把握急诊介入的时机?
直播预告
CMIT第一季/第二期,精彩纷呈,如约而至!(6月10日14:00开始)
CMIT
王小亭:心源性休克情况下,如何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CMIT
王红:PCI术中循环崩溃,单纯ECMO还是联合IABP?
CMIT
开启“学术会议季”,探索医学会议“情景化模式”——第六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开幕
敬请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