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医院 >> 病例报告临床药师参与1例氯吡格雷抵抗患

病例报告临床药师参与1例氯吡格雷抵抗患

 

本文介绍了1例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与基因预测结果不一致的患者,临床药师参与其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基于药物基因检测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合理。

张乐等丨ChinJPharmacoepidemiol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岁,身高cm,体重82kg,因“急性下壁右心室梗死;陈旧性前间壁心梗;killipⅠ级合并高血压病”入院。患者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呼之能应,呼吸急促。双肺听诊呼吸音清,肺底未及干啰音。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急诊体检:T36.2℃,P43次/min,R30次/min,BP测不出。血常规:WBC10.85×·L-1,N83.2%,RBC4.82×·L-1,Hbg·L-1,Plt×·L-1。

其他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9.1ng·ml-1,肌酸激酶(CK)U·L-1,肌钙蛋白I(TNI)27.3ng·ml-1,脑利钠肽(BNP)pg·ml-1;红细胞沉降率(ESR)16mm·h-1,C反应蛋白(CRP)27.8mg·L-1。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肥大伴ST-T改变;V1~V3QRS波呈QS型,Ⅲ、aVF呈QR型。心脏彩超示左房室增大,左室壁增厚,左室多壁段收缩活动异常;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增宽,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轻中度二尖瓣反流;左室弛张功能减退。

急诊行冠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G+PCI),左主干全程正常;前降支近段管壁不规则,中段弥漫性狭窄90%~95%;第一对角支近段管状狭窄90%直径2.0~2.5mm;回旋支远段闭塞狭窄%,向前血流TIMI0级,可见来自前降支的远段供血;第一钝缘支正常;右冠脉中段闭塞狭窄%,伴重度血栓负荷。

介入结论:冠脉三支病变,RCA血栓性病变伴完全闭塞,回旋支远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右冠优势型。成功PCI至右冠脉,择期行前降支及回旋支CTO病变支架术。

TEG示:氯吡格雷抑制率25.2%,MADP57mm;阿司匹林抑制率96.8%,MADP28mm,结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

氯吡格雷治疗基因预测示:CYP2C19*2GG,CYP2C19*3GG,CYP2C19*17GG,ABCB35TT,PONAA,基因预测结果为氯吡格雷抵抗低风险。

术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5mg,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mg,po,q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po,qd抗血小板治疗。

分析与讨论

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药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氯吡格雷是ADP受体抑制药,为前体药物,需经过肝脏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地拮抗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P2Y12,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糖蛋白Ⅱb/Ⅲa)与其结合,阻止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研究发现,它的吸收、活化、生物学活性受患者基因多态性的影响[6~8]。它在小肠的吸收受到P-糖蛋白的限制,编码P-糖蛋白的基因为ABCB1,它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氯吡格雷在肠道的吸收。

图1 氯吡格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在经历CYP系统代谢时,氯吡格雷先经过CYP1A2、CYP2B6和CYP2C19的代谢转化为2-O-氯吡格雷,再由CYP2C19、CYP2C9、CYP3A4和CYP2B6代谢成具有药物活性的硫醇衍生物。生物学活性相关的对氧磷酶-1(PON1)是氯吡咯雷生物活化的关键酶,影响其在肝脏代谢的第2步,决定其可否经过水解最终代谢为活性产物。临床采用基因检测与血栓弹力图来预测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9],无禁忌证患者推荐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两者皆不宜使用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并且研究发现,CYP2C19变异可导致代谢酶活性消失,表现出对药物的弱代谢[7,10],许多基础及临床试验发现CYP2C19等位基因突变与体内血小板功能存在相关性,而且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因此有学者将CYP2C19突变作为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但本患者CYP2C19*2GG,CYP2C19*3GG,CYP2C19*17CC,与生物学活性相关的PONAA,与吸收相关的ABCB1突变为ABCB1TT。由于目前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ABCB1基因型不作为独立的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因素,因此检测报告结论为:该患者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较低,与TEG结果不一致。患者TEG检测结果示氯吡格雷抑制率为25.2%,MADP57mm,明显低于正常范围(40%~90%),属于氯吡格雷低反应。

但有报道发现,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时,ABCB1TT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风险比ABCB1CC基因型携带者高(12.9%vs.7.8%,危害比1.72,95%置信区间:1.22~2.44,P=0.)[7]。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意见,认为携带ABCB1CC等位基因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11]。虽然学者意见不统一,但指南推荐首先选择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并且根据TEG结果患者有氯吡格雷低反应的风险,因此临床药师建议改用替格瑞洛,医师采纳。

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的合理性分析

患者在PCI术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替罗非班为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根据《指南》[9],在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情况下,不推荐STEMI患者造影前常规应用。高危患者或造影提示血栓负荷重、未给予适当负荷量P2Y12受体抑制药的患者可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直接PCI,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有助于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

本患者GRACE评分(表1)总分为分>,为院内死亡高危患者(院内死亡风险>3%)[9]。同时CAG结果示伴重度血栓负荷,未给予负荷剂量P2Y12抑制药,并且直接行PCI,根据指南应积极抗血小板治疗。

同时,患者CRUSADE出血评分为23分(表2),CRUSADE出血评分分为5个等级:极低危(计分≤20),低危(计分21~30),中危(计分31~40),高危(计分41~50)和极高危(计分>50)[9]。因此该患者入院后出现大出血事件的可能性较低,出血发生率为5.5%。综合评估,可以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合理。

小结

本文介绍了1例CYP2C19未突变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临床药师通过分析TEG与基因预测不一致的原因,并且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提供用药建议,医生采纳,患者出院后9个月随访无异常。随着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导致氯吡格雷低反应的一些基因位点不断被发现,临床药师应该随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仔细分析案例,应用精准医疗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等药学服务,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END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我们尊重原创,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核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dzz/13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