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当前介入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在治疗症状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TAVR已经历15年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项相对新型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年3月22日,在第16届中国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上,医院的陈茂教授与参会医师分享了中国TAVR的发展历程,并介绍TAVR的器械革新。
中国TAVR历程
自年10月3日葛均波院士在上海成功完成国内首例TAVR术至今,有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已完成近例TAVR手术。目前已有以下7种不同主动脉瓣膜产品:VenusA-Valve,已通过CFDA认证,并进入商业化推广;MicroPortVitaFlowValve,正在等待CFDA审核;TaurusOne,首次人体试验(FIM)已完成,并展开临床试验;J-Valve,已通过CFDA认证,并进入商业化推广;CoreValve,正在计划临床试验;LotusValve,正在计划临床试验;SAPIENXTValve,已展开临床试验。其中,VenusA-Valve在中国的选用率达54%,TAVR中使用不同瓣膜产品的数据情况(Figure1)。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约有50个中心已至少完成1例TAVR术,但只有4个中心拥有超过50例手术的经验。
Figure1
中国TAVR特点
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具有两大解剖学特点:一、中国TAVR患者的主动脉瓣膜存在较严重钙化现象;二、中国TAVR患者中近40%为二叶式主动脉瓣(BAV),远高于西方人群。二叶式主动脉瓣钙化往往严重,直视下瓣环呈鱼唇形,瓣膜释放后展开不易充分,易形成瓣周漏、瓣膜移位等并发症。严重瓣膜钙化和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使TAVR在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瓣膜钙化情况(Figure2)和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发生率(Figure3)。
Figure2
Figure3
TAVR器械技术革新
随着临床手术医师经验的不断积累,TAVR的器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第一代瓣膜尺寸输送系统比较大,为18F或以上;没有防瓣周漏设计,瓣周漏发生概率比较高;不可回收、不可调整位置,一旦放置位置错误或者出现并发症,几乎无逆转可能。鉴于老一代瓣膜存在这些的缺点,其临床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新一代瓣膜设计针对以上缺陷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攻克。
年11月23日,浙江大医院的王建安教授成功完成VenusAPlus可回收瓣膜系统首例临床应用。年1月31日,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使用国产可回收瓣膜(VitaFlowTMII)成功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可回收系统允许瓣膜在释放后收回重新定位,可避免瓣膜植入位置不佳及型号偏差引起的不良事件,如:瓣膜移位、重度瓣周漏、影响二尖瓣工作、压迫传导束造成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同时也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有利于TAVR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总 结
由于中国人群特有的病理解剖学特点,中国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较多,且瓣膜钙化严重,使得中国的TAVR发展之路面临更多挑战。中国TAVR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医疗水平和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在诸多方面取得进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我国自主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VenusAValve和J-Valve已获得CFDA认证并上市。而随着新一代瓣膜进入临床,手术成功率将不断提高,并发症也将不断降低。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