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这里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视诊: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有无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叩诊:心界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
听诊:心音、杂音、心率、心律、心包摩擦音。
视诊
心前区异常隆起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或儿童期患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心前区饱满成人大量心包积液时正常人心前区外形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或凹陷。心尖搏动
心室收缩时,心尖向前撞击心前区胸壁,使相应部位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01
正常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成年人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距前正中线7.0~9.0厘米。心尖搏动位置可因体型、体位、年龄、妊娠等生理因素而有所影响。矮胖体型者心尖搏动向外上移位,可达第四肋间。瘦长体型者心尖搏动可向内下移位,可达第六肋间。仰卧位时,心尖搏动位置稍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左移2~3厘米。右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右移位1.0~2.0厘米。小儿或妊娠者因横隔位置较高,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可向上外移位。心尖搏动的强弱及范围与胸壁厚度、肋间隙宽窄及心脏活动强度等有关。体胖或肋间隙较窄者,心尖搏动较弱,范围较小。体瘦或肋间隙较宽者,心尖搏动较强,范围较大。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活动增加,心尖搏动增强。01
异常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移位①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向左移位;全心增大时,向左下移位,伴心界向两侧扩大。②胸部疾病: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纵隔被推向健侧,心尖搏动也移向健侧;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膈被拉向患侧,搏动也移向患侧。(心脏跟着纵膈走)
③腹部疾病: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块使隔肌抬高,心尖搏动向左上移位。
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增大:见于左心室肥大、甲亢、发热和严重贫血,以左心室肥大明显,可呈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减弱: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气胸和肺气肿。
心前区异常搏动:①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也可见于少数正常的青年人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②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肥大。③剑突下搏动见于肺气肿、右心室肥大或腹主动脉瘤等。
触诊
检查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对于心尖搏动,触诊较视诊更准确。左心室肥大时,触诊时手指可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称为抬举样心尖搏动,这是左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或手指指腹感觉到的一种细微震动感,与猫喉部触到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为“猫喘”。心包摩擦感:是一种与胸膜摩擦感相似的心前区摩擦振动感,以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最易触及。常见于急性心包炎,由于炎症时纤维蛋白渗出至心包表面,心脏收缩时壁层和脏层心包膜相互摩擦而产生振动传导至胸壁所致。当心包渗出液增多时,壁层与脏层心包分离,则摩擦感消失。发现震颤时应注意出现的部位、处于心动周期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期)。震颤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多见于心脏瓣膜狭窄或某些先天性疾病。部位时相常见病变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期动脉导管未闭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叩诊
可确定心界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
心脏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绝对浊音。其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先叩左界、后叩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叩诊心左界时,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厘米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提示已达心脏边界,用笔做一标记。如此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到第二肋间叩诊出心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肝上界,然后从其上一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做标记,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至第二肋间。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个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以记录心脏相对浊音界的位置。正常心脏浊音界
正常心脏左界在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一致,第3肋间以下向左下逐渐形成一个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心脏右界几乎与胸骨右缘平齐,仅在第4肋间处稍向外偏离1~2cm。心脏浊音界的各部组成
心脏左界第2肋间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主动脉与左心室交界处向内的凹陷称心腰部。心脏右界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左心室增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加深近似直角,心浊音界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又称为主动脉型心或靴型心,也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心脏绝对浊音界扩大,相对浊音界无明显变化。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左右两侧扩大,由于心脏沿长轴顺时针旋转位,因而向左扩大明显,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呈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和全心衰竭等。
左心房增大与肺动脉段扩大:左心房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3肋间心浊音界扩大,使心腰消失。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使心腰部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呈梨形,常见二尖瓣狭窄,又称为二尖瓣型心或梨型心。
心包积液:心包积液达一定量时,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并随体位而改变。坐位时心浊音区呈三角烧瓶形,仰卧位时心底浊音区明显增宽呈球形,此为心包积液的特征性体征。一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时,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心浊音界向外移位;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或扣不出;腹腔大量积液或巨大肿瘤,横隔上抬,心脏呈横位,叩诊时心界向左扩大。
听诊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心脏瓣膜听诊区
5个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心脏大小正常时,多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听诊顺序
通常自二尖瓣区开始,然后逆时针方向按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的顺序进行。也可以依照病病变好发部位,即: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和三尖瓣区的顺序进行。心率
心率正常60~次/分,儿童稍快、老人稍慢心动过速见于运动、激动、甲亢、贫血、发热、心力衰竭心动过缓运动员、颅内压增高、甲减、传导阻滞、某些药物心律
期前收缩:在规律的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的心跳。规则的节律中心音突然出现,其后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歇;期前收缩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长间歇后出现的第一个心跳的第一心音减弱,第二心音增强。二联律或三联律多为病理性,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低血钾等。心房颤动: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异位冲动产生的多个折返所致。听诊特点为: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小于心率(脉搏短绌)。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亢等。心音
通常只闻及第一、二心音;在部分儿童和青少年中可闻及第三心音;第四心音为病理性,一般不宜闻及。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标志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原因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特征调低、较响、较钝高调、较弱、清脆部位心尖部最响心底部最响关系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之后出现S1S2A2P2增强二尖瓣狭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减弱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同时增强运动、贫血等心脏活动增强时同时减弱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肌严重受损心肌严重受损时,S1失去原有的低钝特征与S2相似,并伴有心率增快,致收缩期至舒张期时限几乎相等,听诊有如同钟摆的“滴答”声,称为钟摆律或胎心律。一旦出现钟摆律,常提示心肌严重受损,病情危急,如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心肌炎。额外心音
在正常S1、S2之外出现的附加心音,多为病理性。因额外心音发生在S2之后,与原有的S1和S2组成三音律,在心律次/分时,犹如马奔跑的蹄声,又称为舒张早期奔马律,其发生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降低,顺应性减退,当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舒张早期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脏杂音
是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以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声音。其特点为持续时间较长、强度频率不同、可与心音完全分开或连续,甚至完全掩盖心音。杂音产生的机制:杂音是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脏或大血管之间血流通道异常、或心腔内有漂浮物等,使血流由正常的层流变为湍流,进而形成漩涡,撞击心壁、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使之振动,从而在相应的部位产生声音。舒张期和连续期杂音均为器质性杂音;收缩期杂音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一般杂音在某瓣膜区最响,提示病变部位就位于该区相应瓣膜:心尖部最响提示二尖瓣病变杂音在主动脉瓣区或肺动脉区最响提示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病变胸骨左缘第3肋间最响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2肋间最响房室隔缺损胸骨左缘第2肋间稍外侧处最响动脉导管未闭杂音可沿血流方向的传导,不同病变部位产生的杂音在传导上也有其特性:
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的杂音,向左腋下、左肩胛下传导。
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向颈部传导。
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局限于心尖区。
杂音的音色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左侧卧位使其更明显。
二尖瓣区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多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机器样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乐音样杂音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脏病。
强度:与狭窄程度、血流速度、两侧压力差、心肌收缩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狭窄越重、血流速度越快、狭窄的瓣膜口或心室内异常通道两侧压力差越大时,杂音越强。
一般采用Levine6级分级法分为6级。记录时,以杂音的级别为分子,6级为分母,如杂音的响度为3级,则记录为3/6级。
级别响度特点震颤1很轻安静状态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无2轻度较易听到无3中度明显的杂音无4响亮响亮的杂音有5很响亮听诊器离开胸壁就听不到了明显6最响亮即使离开一段距离,也能听到明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