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医院 >> 桥接起搏器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合并高

桥接起搏器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合并高

 

本文刊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9(2):75-79

DOI:10./j.issn.-..02.

作者:王明蛟李光照胡彩娜等

作者单位:医院心内科

目的 探讨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纳入年8月1日至年8月1日在医院接受TAVR治疗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桥接起搏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例。观察其术后30d每天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应用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入选标准:(1)症状性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有效瓣口面积≤1.0cm2和(或)平均跨瓣压差≥40mmHg(1mmHg=0.kPa);(2)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CT显示解剖结构适合TAVR;(4)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排除标准:(1)术前CT测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主动脉根部内径≥40mm;(2)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期寿命<1年;(3)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近30d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合并未处理的严重冠状动脉狭窄;(4)合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5)心导管手术禁忌,如急性感染、心脏内血栓等。高度、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标准参考《黄宛临床心电图学》。

结果??

1??基线资料

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4.9±7.0)岁,其中男性5例(5/10),平均STS评分(9.10±3.75)%(表1)。10例患者均采用股动脉切开入径,1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10例患者在置入瓣膜前均予以球囊预扩张,3例患者使用瓣膜直径≥29mm,平均瓣膜置入深度9.32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均无大量瓣周漏,无瓣膜移位,无瓣中瓣。10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入径置入人工心脏瓣膜。其中1例发生左主干阻塞并循环崩溃,术中已行冠状动脉保护,迅速于左主干开口置入1枚支架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手术成功;其余9例术中、术后无急性心肌梗死、无脑血管意外事件、入径并发症等发生;术后8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2)。

2??桥接起搏器应用及心脏传导恢复时间

10例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在TAVR后2d内均未恢复传导功能,均于TAVR后2d行桥接起搏器植入术,入径均为经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径,10例均成功植入桥接起搏器,平均心室电极感知(9±2)mV,平均心室电极起搏阈值(0.8±0.2)V,平均心室电极阻抗(±)Ω。随访30d期间,10例患者中3例患者恢复心脏传导功能(首次恢复时间分别是TAVR术后第8天、第21天、第7天),并于TAVR术后第30天对其进行评估均无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予以拔除桥接起搏器;余7例患者未恢复心脏传导,并于TAVR术后第30天评估均有植入PPM适应证,则植入PPM。10例患者在植入桥接起搏器的28d内均未见电极脱位、心室穿孔、起搏器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TAVR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1个月后随访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表3)。

结论??TAVR后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术后2d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是安全及可行的,降低了起搏器植入率且不影响其心功能恢复。

来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医院院长联盟

医院院长联盟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控制局、医政医管局和基层卫生健康司的指导下,由王陇德院士、葛均波院士、王辰院士、宁光院士、赫捷院士、李兆申院士、刘志红院士、霍勇教授八位学科带头人共同成立,旨在通过医院发展及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协调整合优质医学专家资源,向县域医疗机构输出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综合临床诊疗水平,进而促动我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的形成。

合作-

投稿-

投稿邮箱:y.liu

boao-chdrc.org

医院院长联盟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dzz/14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