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送上初中生物7-8年级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考试重点: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梳理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⑵生物的分类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2、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的共性)
⑴具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⑵能生长→一粒种子长成大树,一个受精卵发育为生物体
⑶新陈代谢→枯黄的叶子脱落
⑷遗传和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
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植物的向光性,应激性(含羞草)
⑹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仙人掌、蚯蚓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8)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举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3、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4、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P13)
1、生物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P18)
2、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1)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物像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2)成倒像
①b—q;p—d
②若物像偏向视野的左上方,想将物像移到中央,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同向移动)
(3)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遮光器、反光镜
光线较强时:小光圈、平面镜;
光线较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4)判断污点:
(5)物像调节:
粗准焦螺旋---镜筒明显上升、下降(下降镜筒时眼睛侧看物镜)
细准焦螺旋---稍微转动,使物像更加清晰
3、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显微镜放在身体的偏左侧
②对光:目镜→物镜(低倍)→反光镜,直到视野中出现白亮色为止
③放标本
④观察(双眼睁开,左眼观察)
⑤收镜
4、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P25)ttp://
3蒸腾作用
⑴概念:植物根部吸收的水,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⑵植物根部吸收的水约99﹪(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⑶意义:
①蒸腾作用产生一种拉力,促进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降低叶片表面温度,提高大气湿度。
③参与水循环。(水循环的动力—光)
⑷例子:
①大树底下好乘凉,绿地中央比较凉快
②移摘植物时,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剪去部分叶片,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③参天大树根部吸收的水能运到顶部,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④森林的降雨量大:蒸腾作用强,空气湿润。
第三节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
1、 白细胞计数:5.0~10.0*个
血小板计数:1.5~3.5*个 血红蛋白:~g/L
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②血液中白细胞数目增多——-炎症
③血小板数目减少——血流不止
⑶血清是指血液凝固时,血块周围出现的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而血浆有纤维蛋白原。
3、输血和血型
⑴失血:一次失血≤血液总量的10%(约ml)——不影响健康
一次失血>血液总量的30%(约ml)——危及生命
⑵血型:ABO血型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①血型鉴定的方法:
A型
B型
O型
AB型
A型标准血清
无凝集
有凝集
无凝集
有凝集
B型标准血清
有凝集
无凝集
无凝集
有凝集
注: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可能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
②输血原则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异型血。(O型血: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万能受血者)
③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
第二节血液循环
1、血管
血管名称
血流方向
结构特点
血流
速度
出血情况
动脉
心脏全身
管壁厚,弹性大
快
喷射状
静脉
全身心脏
管壁薄,弹性小,
管腔大
慢
不断流出
毛细血管
小动脉小静脉
(物质交换的场所)
非常薄(一层细胞)
数量多,分布广
最慢
慢慢渗出
⑴人体皮肤下一条条的“青筋”就是分布浅层的静脉血管。
⑵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心脏
⑴结构:
①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上下相通,左右不通)
②相连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
(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
③瓣膜作用: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
(心房→心室→动脉)
3、心率和脉搏
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一样。
4、血液循环:
⑴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
体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动脉血——静脉血)
血液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左心房(静脉血——动脉血)
②动脉血管流的不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流的也不一定是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多,鲜红色)—主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静脉血(含氧少,暗红色)—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
⑵血压
①概念: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健康人的收缩压——12~18.7kPa
健康人的舒张压——8~12kPa
②表示方法:15/10.8kPa(15为收缩压,10.8为舒张压)
③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则认为是高血压。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系统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⑴鼻腔——鼻毛和黏膜,可以净化、温暖、湿润空气。
⑵咽——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⑶气管,支气管——内有黏膜,形成“痰”(主要是气管)
⑷肺泡——-肺的基本功能单位
特点:①数量多;②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③每个肺泡外缠绕很多毛细血管,而且毛细血管壁很薄,这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增大,肺扩张
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
3、肺活量
⑴概念:指在尽量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值:——0mL)
⑵测量:一般测量三次,取最大值。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1、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呼入的气体: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
吸出的气体:氮气(78%),氧气(16%),二氧化碳(4%)
结论:呼出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结果。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动脉血)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脉血——静脉血)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1、人体能量的供给(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部分维持体温。
2、体温
⑴概念: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⑵测量部位:腋窝(36.8℃)、口腔(37.2℃)、直肠(37.5℃),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体温。
3、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有害。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主要器官)——形成尿液
泌尿系统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⑴肾纵剖结构 肾皮质——浅层,红褐色
肾髓质——深部,色较淡
肾盂——下端连着输尿管
⑵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
1、尿液的形成
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⑴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滤过出来
(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则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⑵原尿和血浆的区别: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⑶原尿L,而尿液1~1.5L,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⑷原尿和尿液的成分不同
原尿: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氨基酸
尿液:水、无机盐、尿素(正常人尿液不含葡萄糖)
2、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⑴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有两种:排泄(代谢终产物)和排遗(食物残渣)。
排泄:肾——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人体废物排出肺——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皮肤——汗液(水、无机盐、少量尿素)
排遗:大肠和肛门——粪便(食物残渣)
⑵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肾、肺和皮肤;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有大肠、肛门。
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激素调节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含量少,但作用大。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⑴名称: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睾丸或卵巢)
⑵相关内分泌腺的作用
垂体(内分泌腺之首)—分泌生长激素(过多-巨人症,过少-侏儒症)
过多——甲亢
甲状腺(最大)—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少(胎儿期)——呆小症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胰岛——分泌胰岛素(过少--糖尿病——可用胰岛素制剂治疗)
性腺: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②胰岛素是由散布于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的,它的作用是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③胰既有消化腺的功能,分泌消化液(胰液),又有内分泌腺的部分(胰岛),分泌胰岛素。
第二节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⑴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树突:短,分支多,接受兴奋,并传给细胞体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长,分支少,传导细胞体发出的兴奋
⑵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⑶分布:(在脑中的分布是“外灰内白”,而在脊髓中的分布“外白内灰”)
灰质——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亮白
脑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
脑干——“生命中枢”,管理人的心跳、血液循环和呼吸等生命活动。
⑴大脑半球
左脑控制右边身体的活动,还负责语言及逻辑思维,如科学、数学和棋艺。
右脑控制左边身体的活动,还负责艺术思维,如绘画、舞蹈、音乐等。
⑵大脑皮层的特点:表面布满沟和回,增大了大脑的表面积。
5、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⑴反射: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
⑵类型: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简单、低级
反射 举例:哭、眨眼、呼吸、吃奶、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后天性、复杂、高级
举例:写字、说话、小狗表演、做题目、望(谈)梅止渴
⑶狗的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的)
非条件刺激(食物)
条件刺激(铃声)多次结合,即可形成条件反射,但是当条件刺激改变时,条件反射会随之消退。
6、人类特有的反射: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如:看书感动得流泪,看相声哈哈大笑。
7、睡眠: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第三节感知信息
1、眼和视觉
⑴眼球——眼的主要结构
角膜—聚光
外层
眼球壁巩膜—白色,称“眼白”
虹膜(中间是瞳孔)—黑眼珠
眼球中层睫状体——调节晶状体
脉络膜——富含血管,营养作用
内层:视网膜——感光细胞,能感光,形成物像
内容物:晶状体(透明,有弹性)——曲度可以改变,折射光线
①虹膜——自动调节瞳孔,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决定眼球的颜色
(昏暗—瞳孔放大;明亮—瞳孔缩小)
②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眼和所视物体之间的不同距离而改变。
⑵视觉形成过程
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成像)→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物像形成部位——视网膜
视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⑶眼和照相机的比喻关系
眼——照相机;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片;瞳孔——光圈
⑷近视眼:
①原因:
假性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物象在视网膜的前方
真性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②矫正:凹透镜
2、耳和听觉
⑴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鼓膜——随声波振动,传导、放大声波
中耳鼓室
咽鼓管——开放,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传导、放大声波
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①咽鼓管:当吞咽、打哈欠时,开放,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如: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或捂住耳朵,紧闭嘴巴。
②中耳炎:鼻、咽、喉发炎时,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
⑵听觉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皮肤感觉
⑴四种: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⑵原因:皮肤里有各种感受器。(盲人“阅读”盲文——触压觉感受器)
⑶感觉的灵敏性取决于感受器在皮肤上分布的多少。如指尖、嘴唇等最敏感
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的一员
第一节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