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饮食 >> 病例荟萃年度总结微创小切口搭桥

病例荟萃年度总结微创小切口搭桥

 

病例荟萃年度总结-微创小切口搭桥

微创小切口搭桥

手术决策和指征把握

微创小切口搭桥(MIDCAB)常指通过胸壁的肋间小切口在心脏跳动下直视完成冠脉搭桥术,多适用于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单支吻合。随着技术的改进,其应用范围与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医院心脏外科年完成MIDCAB手术80余例,现以病例的形式分享其中的3例。

01

男性,59岁

病例简介

男性,59岁,因胸痛1周入院。1周前于夜间睡眠时突发心前区疼痛,伴大汗及左上肢不适,持续约15分钟后逐渐缓解,外院查心肌酶无明显升高,冠脉造影可见异常,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

既往、查体无特殊。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凝血、心肌酶基本正常。

冠脉造影

LAD近中段80-90%,LCX中段至远段50-80%狭窄,RCA近中段50-90%狭窄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三支病变明确,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外科搭桥指征明确,欧洲再血管化指南对此类病变的外科干预为IA推荐;常规正中开胸,三支搭桥,需要干预LAD、LCX、RCA;

2.患者病变部位相对局限,三支条件良好,杂交治疗亦可选择,保证LIMA-LAD的远期效果,减小创伤;请心内科评估,LCX、RCA病变可分期介入干预;

3.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两种方案后,决定采取杂交方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风险可控,家属理解、配合。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4肋间切口,长约5cm;

2.获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

3.不停跳下完成LIMA-LAD搭桥,测桥血流满意;

4.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介入治疗

搭桥术后d5,完成RCA介入治疗

半个月后,完成LCX介入治疗

复查乳内动脉桥显影良好

02

男性,77岁

病例简介

男性,77岁,反复胸痛胸闷1月余,加重2天。患者1月余前活动时突发胸痛、胸闷,伴上腹部烧灼感,休息5-10分钟可缓解,未重视。2天前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前加重,外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4年,口服药物控制。

查体无特殊。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凝血、心肌酶基本正常。

冠脉造影

左主干病变,LAD及D开口90%狭窄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高血压病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明确,症状近期加重,左主干病变,前降支及对角支开口重度狭窄,有外科搭桥指征,欧洲再血管化指南对此类病变的外科手术为IA推荐;

2.左主干病变,LAD、D开口狭窄,LCX小,外科搭桥需干预LAD、D双支,可考虑左侧肋间小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LAD、D搭桥,实现微创+全动脉化;患者体型正常,胸廓无畸形,无胸腔手术史;

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风险可控,家属理解、配合。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5肋间切口,长约6cm;

2.首先获取右侧乳内动脉(RIMA),再获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

3.打开心包,探查LAD、D搭桥部位;

4.离断RIMA,将游离RIMA端侧吻合在LIMA上,形成Y型桥;

5.不停跳下将LIMA、RIMA远端分别吻合在LAD、D上,即完成LIMA-LAD、LIMA-RIMA-D搭桥,测桥血流满意;

6.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术后复查

术后复查冠脉CT,桥血管显影良好

03

男性,52岁

病例简介

男性,52岁,间断心前区不适2周,加重1天。患者2周前活动后出现胸闷不适,持续约1-2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重视,1天前饭后再次出现胸闷,伴咽部紧缩感,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外院完善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

既往:高血压病史14年,药物治疗;既往脑梗病史,目前遗留右侧肢体功能障碍。

查体:右侧上、下肢肌力稍差,自主活动差。

冠脉造影

左主干末端至分叉前90%狭窄,LAD近段重度狭窄、闭塞,LCX近段重度狭窄,RCA弥漫、尚可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高血压病

陈旧性脑梗塞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明确,左主干病变,冠脉病变复杂,有外科搭桥指征,欧洲指南为IA推荐;

2.患者左冠系统LAD、OM均需搭桥,可能仍存在对角支需干预;

3.靶血管位置均可通过左侧肋间切口显露,可选择微创小切口,LIMA桥处理前降支,保证远期通畅,静脉桥解决D、OM灌注,主动脉根部一个静脉吻合口,静脉Y型桥;

4.患者无胸廓畸形、无既往手术史,一般情况可,风险可控。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5肋间切口,长约10cm;

2.打开心包,探查靶血管,计划干预:LAD、D、OM;

3.获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双下肢大隐静脉;

4.两段静脉桥完成端侧吻合,SVG-SVG2,即静脉Y型桥;

5.侧壁钳钳夹主动脉侧壁,穿刺打孔完成AO-SVG,心脏非停跳下完成:LIMA-LAD,SVG-OM,SVG-SVG2-D,测桥血流满意;

6.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术后复查

术后复查冠脉CT,桥血管显影良好

MIDCAB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我科MIDCAB患者往往能够比常规搭桥患者提前2-4天出院,早、中期复查桥血管通畅性良好。以往MIDCAB手术普遍适用于LAD的单支病变,左侧肋间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并完成前降支的搭桥。随着杂交、全动脉化、微创化等理念的推广和深入,MIDCAB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拓宽,这其中技术与设备的改进是必不可少的。我科今年80余例MIDCAB手术,3例中转正中切口,1例因术中循环不稳定,1例因胸廓畸形视野难以暴露,1例胸膜黏连无法操作。目前我科的MIDCAB大多应用于以下四类情况:

1.单纯前降支病变:这类患者占MIDCAB手术的绝大多数,单支病变严重,LIMA桥可保证远期效果,手术时根据病变部位的高低选择第4或5肋间切口,5cm左右的切口往往能够满足获取乳内和搭桥的全部操作。术后常可短时间内脱离呼吸机,手术当天或第二天转入普通病房。

2.杂交患者:这类患者双支或三支病变,LCX或RCA可能已接受PCI治疗,也可能尚未干预。杂交技术拓宽了MIDCAB的适应证,为多支病变的治疗增加了一种选择,在保证LAD桥血管远期通畅的同时,减少创伤,实现完全再血管化。技术上与常规单支病变的MIDCAB手术无异,对围术期的管理上要求更高,术前内外科的多学科查房至关重要。

3.小切口双乳内搭桥:这类患者为左冠系统的两支冠脉需要干预,除LAD外,另一支多为对角支、中间支或高位的钝缘支,即前壁、前侧壁区域的双支靶血管。切口同单支的MIDCAB,不延长切口的情况下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分别对双支进行搭桥。其特点是结合了全动脉化的远期优势和微创化的早期恢复上的优势,也避免了由正中开胸取双乳内动脉后带来的胸骨不愈合的风险,当然在适应证上有所局限。

技术上,需要经肋间小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通过撑开肋骨的同时适度抬高胸壁完成右乳内动脉的显露,也可引入另一切口使用剑突牵引装置,暴露右乳内区域,我科不常规使用;根据靶血管的位置,决定双侧乳内动脉原位搭桥,或将右乳内动脉离断后与左乳内形成Y型桥。钝缘支的显露有时需要向侧方适度延长切口。

术前对心脏、冠脉、乳内动脉及胸廓进行CT三维重建,直观了解冠脉病变与肋骨、心脏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手术的决策。

4.肋间切口多支搭桥:例数相对较少,对器械、技术要求较高,上面的第3例通过肋间切口完成3支搭桥,主动脉根部1个吻合口。术后1周冠脉CT显示桥血管良好。这类手术在技术上可行,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结合病变特点、全身情况、解剖位置等因素筛选出适合微创小切口多支搭桥的患者。桥材料亦可选择双侧乳内动脉、桡动脉,则进一步拓宽了微创搭桥的适用范围。

MIDCAB本身能够实现从一支到多支的搭桥,有时依赖于器械与技术,对合适的病人能够获得满意的结局,中远期的预后仍待大样本量的数据去支持。当然外科搭桥应把吻合口质量与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切口的位置和大小,二者如何平衡取舍值得深入探讨。MIDCAB同样也是内外科之间的一道桥梁,规范化的HCR模式一定能够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约5cm伤口愈合良好

缝合后的切口

小切口术中显露靶血管

小切口多支搭桥术中光影

切口缝合中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hl/123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