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
一、胆
胆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呈囊形,附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5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约2~4厘米,直径约0.3厘米,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胆囊管及其开口处变异较多,手术时常易损伤此处。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清净之腑”,“中清之腑”之名。
胆,原作瞻。《说文·肉部》说:“赡,连肝之腑,从肉詹声。”胆在右胁之内,附于肝之短叶间,其形若悬瓠,呈囊状,现代称之为“胆囊”。胆内贮藏胆汁,是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亦称“清汁”,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称胆为“中清之府”,《难经·三十五难》称之为“清净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二铢,盛精汁三合。”
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
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贮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
《东医宝鉴》《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清·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小便论》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说:“徐灵胎注《神农本草经》则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谓肝胆属木,脾胃属土。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肝胆助肠胃化食,而胆汁能助小肠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胆排泄的胆汁,具有帮助对某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胆腑阻塞不通,必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湿热、瘀血、砂石、寄生虫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气机紊乱所致胆管痉挛,形成胆腑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发生黄疸。
胆排泄胆汁还与肝有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出现消化吸收方面的病变。所以有“肝胆同主疏泄”的说法。
胆经,即足少阳胆经之简称。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如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偏头痛、胁痛、腿侧部疼痛等。另外,还会出现面部皮肤失去光泽、像蒙有一层灰尘,经常唉声叹气、口苦等预警信号。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穴位。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对胆的概念认识,如同其他脏腑一样,既有与实质器官相联系的一面,如贮存、排泄胆汁的胆囊;又有据此而取象类比归类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决断作用的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胆气强壮之人,虽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轻,恢复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则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这反映了胆有维持精神及脏腑气血活动相对稳定的功能。
胆主决断与心主神志密切相关。《素向·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的精神活动虽由心主管,但其他脏腑也参与,不同的脏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对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不仅是心与胆均“盛精汁三合”(《难经·四十二难》),胆的经脉“上肝,贯心”(《灵枢·经别》),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辅配合关系。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胆主决断,某些神志活动又决于胆。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临床上,如果胆病,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嗜睡或不眠等症。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因此,临证时,心病怔忡,可从胆治;胆病战栗、癫狂,尤当治心。
胆主决断功能,实际上是与肝主谋虑相关联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注曰:“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谋虑,即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等的思维过程,但潜发未萌,不能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决断,才能对上述思维过程作出行为的决定。这种决定,需要阳刚之气。肝胆之气皆属于木,而肝为体、属阴,胆为用、属阳。谋虑为阴,决断属阳。谋虑出于肝,决断出于胆。故胆决才能肝谋,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因此,胆气壮实,决断无差,使人行为果敢而正确。胆气虚馁,则虽善谋虑,而不能决断,事终难成。故《素问·奇病论》又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王冰注曰:“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临证时,对谋虑不决者,常见肝胆同病之证,故施以肝胆同治之法。
胆的决断,还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由于正气对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人有决断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处于旺盛状态;如果决断不出,其生理功能就处于平静或低下状态。这种不同的生理反应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响的。《素问·经脉别论》指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这里的勇怯,即反映了胆气的强弱。它不仅说明了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还反映了人体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运行的盛衰等。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注释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以胆主决断作解释。如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此虽具启示,但尚须进一步阐发。
其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解释。此重视阳气的升发作用,肝胆虽同属于木,主春升之气,然肝胆这一对脏腑中,肝为阴,胆为阳。如金·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强调了胆的升清宣发作用。《内经》重视阳气的观点不仅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所体现,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更为明显。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同时,相火学说中也很重视胆,《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胆与肝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这就把胆主清阳之气与寄居相火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胆主阳气的振奋,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包括通达和升发诸脏腑之气机,胆都有其调节的功能。但是李念莪注《素问·举痛论》说:“肝木主春升之令。”说明肝脏亦主春生之气,非独胆腑。
其三,以胆气助正抗邪作解释。如程杏轩引《医参》说:“勇者气行则止,怯者着留为疾。经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遇大寒大热不畏,则不为寒热中;饱餐非出于勉强,则必无留滞之患。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医参》所谓“气以胆壮,邪不可干”,于经义难以相吻合,因为人之勇怯以及正气的强弱,不仅与胆有关,而且同心、肝等脏都有密切的关系。
其四,以胆主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作解释。如《类经·藏象类》说:“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此以足少阳经脉为注,但经脉虽内属于脏腑,而二者毕竟有别,故此注有牵强之感。
《内经》近来又有人认为:“十一脏取决于胆”,即是十一脏取决断于胆,与《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义同;胆对脏腑的决断作用主要是针对神志活动而言;胆通过影响心神而决断十一脏。
此外,亦有人对《内经》“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论点及后世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如果认定“十一脏取决于胆”,就不得不随意扩大胆的功能,拔高胆的地位,此与《内经》原意相悖。因而提出质疑,认为其是衍文或误字,并提出勘误。
以上多种观点解释“十一脏取决于胆”,其认识目前尚难统一,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胆为奇恒之腑。《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内经》述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胆贮存并排泄胆汁,“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难经正义·四十二难》),因胆有参与“传化物”的功能特点,故胆属于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素问·五脏别论》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指出胆与其他五腑(即传化之腑)的不同。而胆中所藏的胆汁被称为“精汁”,胆有“藏精气”的作用,如《类经·藏象类》说:“然胆居六腑之一,独其藏而不泻,与他腑之传化者为异。”故又属于奇恒之腑。
然而现代有人认为,六腑的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的特性是“藏而不泻”,胆为“两栖之府”,即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不应出现于同一个器官。在《内经》原文又出于同一篇,即《素问·五脏别论》,这种自相矛盾现象只能说明,其中必有文字之误。认为《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的原文中的“胆”,当为“卵”字之抄误。其理由之一是:奇恒之腑的“奇”,是无相合配偶的意思,观奇恒之腑中其他的器官都符合这一定义,而胆则与肝脏相合,构成一对阴阳表里关系,和其他的脏腑相合表里关系一致。之二是:胆虽藏“精汁”,却不是久藏而不泄,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必须排泄出去,这一点与膀胱对小便的贮存和排泄相似。膀胱“津液藏焉”,在肾气的作用下,“气化则能出矣”。故胆应与膀胱归属相同。之三是:验之临床,胆汁不应“藏而不泻”,若真的是“藏而不泻”,反而要郁滞为病,诸胁痛、黄疸即因此而成。之四是:奇恒之腑中有女子胞,却没有提到男子相应的器官。如果将胆改正为“卵”,指男子外生殖器(睾丸),则一方面解决了胆的归属的疑难问题,同时又补充了男子的奇恒之腑比女子少一个的缺憾,使《内经》在对男女脏腑器官的叙述上达到完善。之五是:奇恒之腑所藏之精,其实皆是肾精所化。女子胞,男子“卵”,都是人体的生殖器官,其所藏之精,皆来自于肾。肾精充足,产生天癸,再促使女子发生月经,男子产生精液,男女和合,便能生育后代。
另有人也认为胆不应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所论述奇恒之腑中的“胆”,应是“膻中”之误。其根据之一是:胆、膻二字的字形易误。“胆”是“瞻”的简体字,这个简体字至少在唐代已经有人使用。而“膻”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它简化成“胆”。经文在古代传抄中,把“膻中”写成“胆中”,去掉了“中”,就成了“胆”。之二是:膻中亦为“府”。如王冰注释《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时说:“府,谓气所聚之处也,是为气海,在两乳间,名曰膻中也。”之三是: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称为“地气之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通于嗌。”膻中又名叫“嗌”。
在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肝胆汁因压力差进入胆囊。胆汁储存主要发生在夜间空腹时,但括约肌的关闭不完全,仍有部分胆汁进入小肠。据报道,空腹时仅有50%的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容积约50毫升,它借助其浓缩功能,增加了胆汁的储存。通过吸收胆汁中的90%的水分,约可储存毫升胆汁,将大部分胆汁酸池储存其中。研究表明,胆囊粘膜逆电化学梯度吸收氯化钠是钠泵的作用,继而产生渗透压力差,吸收水分,由此使胆汁浓缩5~20倍。
胆囊粘膜可吸收游离胆红素、游离胆汁酸和卵磷脂,但对胆固醇的吸收很有限。对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汁酸几乎无吸收作用。
胆囊每天分泌约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为粘蛋白,为乳白色的碱性液体,起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作用。胆囊管阻塞时,胆汁中的胆红素被吸收,同时粘液含量增加,外观为白胆汁,当钙盐分泌增加时,可在X线下表现为钙胆汁。
调节胆道压力
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并不增高。但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括约肌作用减弱,胆管壁增厚,粘液腺体增多,以适应将更多胆汁排入肠道。
二、胃
胃字从田从肉(月实为肉古写)。“田”指“承受五谷之土”。“肉”意为“肉身”、“肉质”。“田”与“肉”联合起来表示“肉身中的承受五谷之土”。本义:人身体中的农田。说明:胃别名“肚”,意为“肉身中的田土”。又号“太仓(大仓、天仓)”。发明汉字的时候,中国已经以农立国,农田成为中国土地的核心部分、精华部分,是概念上的国土中心。若把古中国与人比附,那么人身体中五谷以本来面目存在的地方,只有胃,即胃是人身上的“国土中心”。
胃的形状与动物体形有关:鱼类、有尾两栖类和蛇类,因其身体细长,胃呈纺锤形;哺乳类动物因身体粗短,胃则呈袋状弯曲,横卧于腹腔内。此外,胃的形态和结构还可因为贮存食物的需要、食物的性质、摄食的频率而发生改变。在灵长类、大多数食肉类和许多食虫目动物中,胃往往是单腔器官,其前端与食管连接的部位叫做贲门,后端与十二指肠连接的部位称为幽门。
胃近贲门的部分叫贲门部,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或幽门窦,这两者的中间部分叫做胃体部。在反刍类(牛、山羊和绵羊)胃分成四室,分别叫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见反刍胃)。鸟类的食管在锁骨水平膨大成嗉囊。嗉囊壁薄,内表面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囊内存在由食管和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嗉囊有类似胃的功能,能贮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鸟胃分成两部分,前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后为肌胃,也叫砂囊,砂囊可借助吞食的砂粒来研碎食物。有些动物没有胃,如鸭嘴兽,针鼹以及无胃鱼等,其食管直接与十二指肠相连。脊索动物如文昌鱼及圆口类等,也没有真正的胃。
哺乳类的胃壁一般由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粘膜层,外层是浆膜层,中间是
由平滑肌组成的肌层。肌层因肌纤维走向不同而分为斜行、环行和纵行3层。胃粘膜的结构比较复杂,大部分胃粘膜都有胃腺,但也有不含胃腺的,例如,鼠类的胃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前胃,不含胃腺,后部叫腺胃,含有胃腺。反刍类的复胃中,仅皱胃有胃腺,其余3个胃都不含胃腺。不含胃腺的胃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含胃腺的粘膜则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
胃腺一般有3类:即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前两者分别分布于贲门区和幽门区,均分泌粘液。泌酸腺主要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的粘膜内,系直管腺,大约3~7个腺体的管腔排放到胃粘膜表面的一个小陷窝内,每一平方毫米的粘膜约有90~个小陷窝。泌酸腺有3类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除均可分泌水和无机盐外,每种细胞各有其特殊的分泌物: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胃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胃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的、过酸的、过辣的、过冷的、过热与过分粗糙的食物。可以选用容易消化食品并注意少用油炸、等烹调方法。食物应该清淡软烂。
2、增加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富的软食,例如牛奶、豆腐、胡萝卜与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
3、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尤其晚餐要吃少,晚餐后不立即上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的负担。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定时加餐。注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品也要有少量主食。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了。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水平部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升部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在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由一层细胞组成,其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肠腺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柱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绒毛上皮相似,接近绒毛的柱状细胞与吸收细胞相似,绒毛深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少而短,不形成纹状缘,有人认为有分泌作用。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如果把所有的绒毛展开抻平,其面积可以覆盖半个网球场,巨大的表面积使营养物质能够在1-2小时内得以迅速吸收。
小肠运动形式及作用如下: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给予小肠内容物的压力小,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不充分,食糜的推进也慢。反之,当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分而加快,食糜的推进也快。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进食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处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肠管内的食糜分割成若干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分为两半,柑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来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分节运动的意义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3.蠕动小肠的蠕动通常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两者经常并存。蠕动的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约1~2cm/s,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一段短距离(约数cm)后即消失。此外,小肠还有一种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还可至大肠,其速度为2~25cm/s。在十二指肠与回肠末端常常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食糜可以在这两段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4.摆动脊椎动物的小肠运动形式之一,主要是纵行肌的节律性舒缩运动,与环状肌也有一定关系。兔小肠的这种收缩波的传播速度为3~5厘米/秒,周期为2.5秒。此运动一般在肠内容物少的时候出现,但几乎不伴有内容物的移动。欧氏神经丛与这种运动的调节无多大关系。蝲蛄的后肠也有这种形式的运动。
回盲括约肌机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增厚,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的主要机能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因而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当食物进入胃时,可通过胃-回肠反射引起回肠蠕动,在蠕动波到达回肠末端时,括约肌便舒张、部份小肠内容物由回肠入结肠。此外,回盲括约肌还具有活瓣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
小肠内容物向大肠的排放,除与回盲括约肌的活动有关外,还与小肠内容物的流动性和回肠与结肠内的压力差有关。
小肠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肠内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途径可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蠕动。在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的传出冲动对整个小肠运动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则起抑制作用。但两种神经的效应也依小肠当时的机能状态而异。如果肠肌紧张性已经很高,则无论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都将对肠肌产生抑制作用;反之,则都产生增强作用。
2.激素的作用一般说来,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可兴奋小肠运动,而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小肠运动。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很细长,盘曲在腹腔内。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倍,达到平方米左右。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为平方米。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图8-8)。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最后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物质通过这些膜的机制,即吸收机制,包括简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等。
小肠壁有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腔内。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通过导管进入肠腔内。这些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在大肠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如纤维素等与水混合成粪便,经由肛门排出体外。
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小肠的生理功能一是受盛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变化·化生之意。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以下两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初步消化的食物,起了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二是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小肠对其进行进一步消化,将饮食水谷精微化为精微和糟粕,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功能失常,则气机阻滞,表现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二是泌别清浊。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中,有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食团以及其消化产物对肠粘膜的局部刺激(包括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这些刺激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肠腺分泌的。小肠液的作用主要是进一步分解糖、脂肪、蛋白质,使它们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大量的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四、大肠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1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综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2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3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
大肠一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大肠二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大肠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大肠还由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组成。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口处的粘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大肠,下端游离,一般长约2~20cm,直径约0.5厘米。阑尾全长都附有阑尾系膜,其活动性较大。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点;或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兰氏(Lanz)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大。
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与小骨0盆腔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直肠有两个弯曲: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
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大肠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入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如条件许可,冲动通过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则排出体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排便。如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腰骶部初级中枢的活动,抑制冲动沿腹下神经传出纤维(交感纤维)传出,使肛门括约肌紧张性增加,乙状结肠舒张,排便反射则被抑制。
如果排便反射经常被抑制,就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会因过多的水份被吸收而变得干硬,结果不易排出,这是产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排便的另一种异常现象是,当直肠粘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时,肠内只有少量粪便、粘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在排便后总有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里急后重”,常见于痢疾或肠炎时。
五、膀胱
膀胱是一个储尿器官。在哺乳类,它是由平滑肌组成的一个囊形结构,位于骨盆内,其后端开口与尿道相通。膀胱与尿道的交界处有括约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
膀胱为锥体形囊状肌性器官,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婴儿膀胱较高,位于腹部,其颈部接近耻骨联合上缘;到20岁左右,由于耻骨扩张,骶骨角色的演变,伴同骨盆的倾斜及深阔,膀胱即逐渐降至骨盆内。空虚时膀胱呈锥体形,充满时形状变为卵圆形,顶部可高出耻骨上缘。成人膀胱容量为~ml尿液。膀胱底的内面有三角形区,称为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膀胱三角的两后上角是输尿管开口的地方。
膀胱壁由三层组织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在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在括约肌收缩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
膀胱壁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浆膜层为蜂窝脂肪组织,包围着膀胱后上两侧和顶部。
肌肉层:①逼尿肌:逼尿肌为膀胱壁层肌肉的总称,由平滑肌构成。分为三层,内外层为纵行肌,中层为环形肌。环状肌最厚,坚强有力。②膀胱三角区肌:三角区肌是膀胱壁层以外的肌肉组织,起自输尿管纵肌纤维,向内、向下、向前扇状展开。向内伸展部分,和对侧肌彼此联合成为输尿管间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后尿道部分,为贝氏(Bell)肌,另有一组左右肌纤维在三角区中心交叉成为三角区底面肌肉。
粘膜层为极薄的一层移行上皮组织,和输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连贯。粘膜在三角区由于紧密地和下层肌肉连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区域则具有显著的皱襞,在膀胱充盈时,皱襞即消失。粘膜层有腺组织,特别是在膀胱颈部及三角区。
粘膜下层只存在于三角区以外的区域,具有丰富血管,有弹性的疏松组织,它将粘膜和肌肉层彼此紧连着。
膀胱主要固定部分为底部、两侧和前面。
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则与尿道生殖膈相连;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固定于膀胱前列腺和耻骨后面;侧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组成之侧韧带固定于盆腔边缘。
此外,三个假韧带是脐尿管的残余,为一束带状结构,在胚胎时期,它将膀胱和腹壁,在脐孔处连接在一起。膀胱排空,降至耻骨联合时,起一定牵拉作用。
脐尿管近端为管状组织,远端为筋膜结构,并分为三个韧带,中韧带和脐相连,两个侧韧带则与其动脉残支相连。脐尿管为腹膜外游离膀胱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障碍组织。
腹膜在盆腔两侧的反折边缘也称为假韧带,对固定膀胱所起的作用不大。
膀胱后,两侧膀胱上动脉蒂为一坚强的纤维组织,有助于固定膀胱底部和两侧。
腹膜自腹壁前面和侧面反折,遮着膀胱前面和两侧壁,后面在男性则向直肠反折,成为直肠膀胱间隙,在女性则向子宫反折,成为子宫直肠窝。腹膜和膀胱顶部有一小块面积紧密粘着,其余部分较易剥离。膀胱空虚时,腹膜下降到耻骨联合处,充盈时随着膀胱上升,使大部分膀胱位于腹膜以外。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状,位于盆腔前部,可分尖、体、底、颈四部,但各部分无明显界限。充盈时呈球形,可升至耻骨联合上缘以上,此时腹膜返折处亦随之上移,膀胱前外侧壁
膀胱直接邻贴腹前壁。临床上常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在耻骨联合上缘之上进行膀胱穿刺或做手术切口,可不伤及腹膜。儿童的膀胱位置较高,位于腹腔内,到六岁左右才逐渐降至盆腔。空虚的膀脱前方与耻骨联合相邻,其间为耻骨后隙;膀胱的下外侧面与肛提肌、闭孔内肌及其筋膜相邻,其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等,称之为膀胱旁组织,内有输尿管盆部穿行。男性膀胱底上部借直肠膀胱陷凹与直肠相邻,在腹膜返折线以下的膀胱底与输精管壶腹和精囊相邻;在女性与子宫及阴道前壁相邻。膀胱上面与小肠袢相邻,女性还与子宫相邻。膀胱的下部即膀胱颈,下接尿道,男性邻贴前列腺,女性与尿生殖膈相邻。膀胱虚时,完全位于小骨盆腔内,耻骨联合后方,充盈时可高出耻骨联合上缘水平以上。膀胱底的后方,女性邻子宫颈和阴道上段,男性邻直肠、输精管壶腹和精囊。
耻骨后间隙为膀胱前壁和耻骨后的一个间隙,其中充满了脂肪蜂窝组织和静脉丛,手术后如果引流不畅,常易在这一间隙中引起感染。
膀胱颈之连接线为三角区两侧缘,两输尿管口之间连接线(输尿管间嵴)为三角底线。自膀胱三角底线左右角朝上,朝外处条状隆起组织为粘膜下输尿管。膀胱三角之两侧缘为三角区和膀胱两侧壁之分界线,三角底线以外区域为三角后区,其他部分为膀胱前壁。做膀胱镜检查时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方能明确病变部位。输尿管口一般为斜行裂隙状,也可能为卵圆形或圆形。若管口过度向中心倾斜,接近平线,则输尿管插管就比较困难,可使用端部弯曲的输尿管导管。
膀胱与其它结构之关系
膀胱最下面与耻骨联合、耻骨后脂肪、前膀胱静脉、及部分膀胱盆筋膜相连。膀胱两侧面和提肛肌,闭孔内肌、壁层盆筋膜、膀胱前列腺静脉丛等组织相连。
在男性,膀胱底部是和直肠间接相连的,中间有精囊,输精管壶腹及直肠膀胱筋膜,输尿管靠近精囊所在处进入膀胱。在女性,膀胱后面是与子宫膀胱间隙相连,但和子宫体是隔开的。在这一个腹膜间隙下面,膀胱是与子宫颈、前阴道壁直接相连的。在输尿管外侧,膀胱与前层阔韧带相连,子宫体和底位于膀胱之上。
内面观膀胱空虚时,其内粘膜面呈现许多皱襞,唯其底部有一三角形的平滑区,称膀脱三角,其两侧角为左、右输尿管口,下角为尿道内口。两输尿管口之间有呈横向隆起的粘膜皱壁,称输尿管门襞,是寻找输尿管口的重要标志。膀胱三角是膀胱镜检时的重要标志,也是结石和结核等的好发部位。
神经支配
膀胱的神经为内脏神经所分布,其中交感神经来自第11、12胸节和第1、2腰节,经盆丛随血管分布至膀胱壁,使膀胱平滑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副交感神经为来自脊髓第2~4骶节的盆内脏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括约肌,是与排尿有关的主要神经。膀胱排尿反射的传入纤维,也是通过盆内脏神经传入。
自主神经和体干神经皆参与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这两个神经系统,均包含着感觉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前神经节纤维,来自全部胸椎及第一、二、三腰脊髓段,它通过骶前神经即上腹下神经丛,在第五腰椎处分为左右两支腹下神经。这两支神经和腹下神经节接合后,进入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连合成为盆神经,供应膀胱及其颈部。体干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以外阴神经为代表,其分支分别支配膀胱、前列腺、会阴、及尿道外括约肌;在女性则支配膀胱、尿道、及阴道。
膀胱的感觉传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交感神经传导膀胱痛觉,副交感神经传导膀胱的牵张感觉和膀胱颈的痛觉,交感神经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及膀胱颈平滑肌,松弛膀胱逼尿肌,副交感神经收缩膀胱逼尿肌血液供应膀胱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骼内动脉前支之膀胱上下动脉。膀胱上动脉供应上侧壁,下动脉供应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为痔中、闭孔、及阴部内动脉等。在女性,除膀胱动脉以外,尚有阴道及子宫动脉供应膀胱。
膀胱静脉网状分布于膀胱壁层,其主干走向膀胱底部静脉丛,在男性与膀胱及前列腺之间的静脉丛相汇合。
膀胱上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近侧部,向内下方走行,分布于膀胱上、中部。膀胱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沿盆侧壁行向内下,分布于膀胱下部、精囊、前列腺及输尿管盆部等。膀胱的静脉在膀胱下面形成膀胱静脉丛,最后汇集成与动脉同名的静脉,再汇入髂内静脉。
膀胱前部的淋巴管注入髂内淋巴结;膀胱后部及膀胱三角区的淋巴管,多注入髂外淋巴结,亦有少数注入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或骶淋巴结。
膀胱平滑肌、膀胱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与排尿动作有关。
平滑肌不同于横纹肌,横纹肌由体干神经支配,具有明显的运动神经纤维。平滑肌由自主神经系统双重
膀胱在人体中的位置神经支配,但未发现有真正的运动神经存在。平滑肌的收缩比较迟钝,但能持久,同时在神经切断以后,并不长期丧失它的紧张性。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是由尿液膨胀刺激引起的。
紧张性和收缩性是膀胱逼尿肌本身赋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可能是由于肌球蛋白在肌肉中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血液中化学物质因素所造成。一般认为膀胱逼尿肌和膀胱颈部运动神经的作用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的。
正常排尿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性反射活动。当尿量达到~毫升,膀胱内压升至60~70厘米水柱左右时,逼尿肌受到膨胀刺激,发生阵发性收缩。膨胀刺激的冲动,对平滑肌加强以后,排尿感觉由副交感神经感觉纤维,反映到脊髓反射弧,再由薄神经束传导到大脑中枢,随后高级排尿中心,将运动冲动,由降皮质调节束,通过盆神经、副交感神经输出纤维,到达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开始中间有一个潜伏期,当逼尿肌收缩时,所有膀胱各肌层,除基底圈外,均同时活动,但基底圈紧张性的收缩,仍能维持底盘扁平的形状。因此,膀胱颈仍然是关闭着的。在这一潜伏期间,内外纵肌层的收缩,对三角区肌的牵拉,使底盘开放,开始排尿。待膀胱近乎排空,仍有少量残余尿时,尿道旁横纹肌的收缩能打开底盘,使尿液排空。
此外,膀胱内容量与排尿感觉之间的关系还受精神因素和下尿路病变的影响。由于排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的控制,在膀胱充盈不足时也能完成排尿动作,因此,在精神紧张时,通常有人表现为尿意频繁。正常人在每次排尿后,膀胱内并非完全空虚,一般还有少量尿液残留,称为残留尿。正常成人的残留尿量约10~15毫升。残留尿量的多少与膀胱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残留尿量通常有所增加。残留尿量的增加是导致下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膀胱属六腑病候之一。膀胱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之称。与肾相表里,有化气行水等功能。膀胱病则有虚寒和实热等不同病机。临床多见湿热蕴结、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诸病。突出症状是小便失常(如遗溺、癃闭、淋浊、溺时疼痛等)。《内经》所论即包括多种病证。《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太平圣惠方》卷七:“虚则生寒,寒则脬滑,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则是膀胱虚冷之候也。”又云:“实则生热,热则膀胱急,口舌燥,咽肿痛,小便不通,尿黄赤色,举体沉重,四肢气满,面肿目黄,少腹偏痛者,则是膀胱实热之候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利多实,不约多虚(为膀胱气虚)。《杂病源流犀烛·膀胱源流》:“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小便淋沥,故遗尿。”根据不同的膀胱病证,分别选用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清热通淋、化石等法。参见有关各条。
六、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1.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胆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2.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的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肠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三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特点
编辑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三焦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亦有人认为三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故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从形态与功能方面来探讨三焦实质,决不能脱离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总的来说,主要是抽象概念。中医学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上虽然不断地充实丰富,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会产生庞杂,或众说纷纭。对于三焦,不能脱离五脏六腑的整体来谈三焦之有形无形,也不能以西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臆测三焦之实质。如果那样的话,则是毫无意义的,也无助于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就形而言,五脏六腑是有形还是无形?
以心肾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又不能笼统地说心就是脑主生殖的肾,也不是解剖学中的肾脏。古人所说的“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因此,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脏象体系。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经的运行如下: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缺盆,上直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到额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目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对于三焦的保养首先要注意饮食,建议大家多吃面食,如果您不爱吃面食,也可以吃大米,它味甘、性平,除了入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之外,其余各经也都适用,所以也适合三焦经。这里陈老师多说点,大米可以同绿豆一起同煮可清热解毒,大米也可以姜同煮有去寒的作用可缓解女性痛经缓解感冒。
其次要注意运动。中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气功是我们老祖宗为我们保养三焦特意发明的气功“八段锦”。这个八段锦的具体做法我们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索。
十二经脉循行了十二个时辰,三焦经则为最后一站,这时是夜间9点至11点的亥时这个时候大家一定保持心境平静。睡前要做到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
如果三焦保养不好就会形成“三焦积热型”肥胖。这是那种食欲旺盛的肥胖患者的第二阶段,被称为三焦积热肥胖,不但是整个消化器官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身体的代谢功能恶化,只能吸收热量却无法将其排出去,最终导致肥胖,上述症状继续恶化,就会出现尿量减少,便秘,甚至有时还会长痔疮,所说的"实胖"病人常有此类病症。这一阶段的人需要消除胃火、拟制兴奋、并改善代谢功能。需要把聚集体内的多余能量转化为体热排散出去。出现以上症状时,如有高血压、兴奋、焦躁、失眠等,说明不仅是胃、而且胸部也积了很多内火。
思考题:
1、人体的脏腑都包括哪些?
2、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是什么?
作者:
张兴发,江苏海安人,生于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北京市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北京居庸关长城城隍庙、关王庙、真武庙住持。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神学和道教内丹养生修炼,学术视角主要白殿疯症状治疗白癜风的偏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