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老年人患有多年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因无症状多数不重视。糖尿病患者可能不知道,长期不加控制血管会发生改变,很容易形成下肢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中老年男士临床常见病,严重的有截肢的危险。如何科学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周伟忠教授。
周伟忠教授(右)做血管介入手术。
糖尿病易患动脉硬化闭塞症据周伟忠教授介绍,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壁因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以下肢最常见,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男性病人比女性多见,多发病在三高、吸烟、肥胖人群。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则行走后整个臀部和下肢有酸胀、乏力和疼痛,如症状发生于小腿,则提示可能为股动脉闭塞。
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易发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严重时有截肢风险。
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规治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通过开放的外科手术重建患肢的血供,包括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不适宜于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
第二类是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手术在大腿根部开一个米粒大小的口子,将导管、球囊、支架插入到病变动脉处,完成对狭窄、闭塞的动脉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安放支架,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从而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目前常用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有:下肢动脉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PT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专家建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害极大,每年因为此病截肢的患者数以万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治疗动脉血管闭塞症需要尽早治疗,千万不能拖延。
术前术后对比
术前
术后
新技术取代血管支架治疗虽然临床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很成熟了,但一些患者依然对支架放进血管内有顾虑。目前,一种新技术引入临床治疗,可以完全令这些病人放心手术了。
据周伟忠主任介绍,医院血管外科引进目前世界先进的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专门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该系统由含有合金刀片的导管和电源驱动器组成。医生在手术中将带有合金刀片的导管通过穿刺口推送至血管病变部位,分别打开电源驱动器和导管近端的开关,激活很小的碳合金切割刀片,缓慢匀速地推送导管通过病变部位,血管壁上的斑块就被切割下来,切割完成后可将导管和储存在导管头端斑块取出体外,让血管通道变得通畅。
新技术优势:不需开刀,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手术次日即可离床活动;无异物治疗,血管通畅率高,让患者满意;适合于关节部位、分叉部位、长段病变及膝下等不易放置支架部位的血管闭塞治疗。
链接如何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人体危害很大,及时治疗很必要,但如何预防该病的发生则更重要。生活中我们要首先预防动脉硬化。
①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②合理饮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饮食要限制脂肪摄入量,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④早期采取治疗措施针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力争及早采取治疗。
公益下肢动脉硬化义诊
本周起,新晚报与医院感染科联合推出病毒性肝炎义诊筛查公益活动。由省内知名专家佟连玉教授和胡晓丽教授,为患者会诊疾病,提供科学治疗方案,此次义诊只征集30名患者,活动地点在医院门诊三楼感染科9诊室,活动期间免专家挂号费,相应检查费优惠。赶快报名吧。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