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又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是指将组装完备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病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
自年首例成功以来,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我国TAVR起步较晚,但自年两款国产瓣膜上市以来,我国TAVR已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年底发布了我国首个TAVR指导性文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对TAVR在我国的初期推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自该文件发布以来,国内外TAVR在器械研发、临床研究、应用经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为及时更新对TAVR的认识,促进TAVR在我国健康、规范、快速发展,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更新了此专家共识。
年5月30日在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结构论坛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隆重发布。
该共识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1)结合国情。共识阐述我国主动脉瓣疾病流行病学及TAVR应用情况,其他内容(如适应证、操作要点、特殊病例处理等)也紧密结合国情。
(2)与时俱进。共识及时更新了适应证,根据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将高龄、外科手术低危险纳入相对适应证(表1)。欧美指南尚未对此适应证进行更新,但预计不久也会更新。
(3)突出实践。共识博取中国各中心之经验,阐述了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特殊病例处理,为初步开展TAVR的中心提供可靠的实战参考。而国外指南共识并未在这一方面详细阐述。
(4)内容升级。在制定前一版共识时,我国TAVR处于起步阶段,各中心对TAVR的认识以及相关经验均较粗浅。当前,我国8家中心已完成例以上病例,TAVR经验已相当丰富,认识也较为深刻。因此,共识内容得到全面升级。
表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应证
相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主要更新内容为:
(1)更新了流行病学认识,指出我国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风湿性病因比例较高,在BAV患者各解剖亚型的构成比中,我国患者0型(无嵴型)占比较西方国家高;
(2)更新了适应证,根据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将高龄(≥70岁)、外科手术低危险纳入相对适应证;外科手术极高危行TAVR无具体年龄要求;中危、年龄≥70岁患者也为TAVR适应证;60~70岁的患者,由心脏团队根据外科手术风险及患者意愿判断为适合行TAVR;
(3)对瓣膜置入操作步骤进行更新,强调了球囊预先扩张可用于协助选择人工瓣膜型号、预测瓣膜堵塞冠状动脉的风险,指出瓣膜释放过程可辅以快速起搏降低瓣膜移位的可能性;
(4)增加了术后抗栓方案,一般情况下,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6个月后,终身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发现有瓣膜血栓者,以及部分合并其他抗凝指征的患者,予单纯抗凝治疗;
(5)对心脏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堵塞及瓣周漏等三个重要的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更详尽的阐述及更新;
(6)在特别病例处理中,增加了肾功能不全、合并冠心病以及急诊TAVR等三种临床常见情况的处理。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
刊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8(6):-
DOI:10./j.issn.-..0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