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voice
者按
年5月8日,首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前期培训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医声网对参与此次活动进入决赛的选手医院潘文志医生进行了采访。
潘文志10强选手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年6月获得复旦大学内科学(心内科)博士学位。毕业留院工作后,开始着手于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TVT)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工作,作为术者之一参与国内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国内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PVI)的手术,医院这三项技术病人的筛选、随访。
截至目前,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任《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的编委。主编国内首部经导管瓣膜治疗专著《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第二执笔人。
1
医声网:潘博士您好!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参赛项目的设计背景和初衷?
潘文志博士:这次创新大赛我的参赛项目是“经外周动脉途径植入的主动脉瓣环系统”。我们知道,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在国际、国内来说,都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该技术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对治疗主动脉狭窄的病人,效果显著。相较而言,主动脉反流比主动脉瓣狭窄对心功能的损伤更大。但是,目前临床上有大量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人未得到有效治疗。当前国内外在研的器械均是经心尖途径植入,尚未有经外周动脉途径植入的相关医疗器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瓣膜钙化,人工瓣膜位置容易固定。但是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人,瓣膜没有钙化,位置不容易固定。目前国际上也在研发经心导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瓣反流的器械,但是这些器械均有个缺点:因为有锚定装置,再加上瓣膜,体积比较大,没有办法经外周动脉进行,只能经心尖植入,创伤仍然比较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希望对这种瓣膜系统进行改进。所以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种主动脉瓣环系统。在进行TAVI手术治疗主动脉返流病人时,先把这个主动脉瓣环经股动脉放到主动脉瓣处,之后植入瓣膜。也就是分两步、两个装置实现植入目的,但每一个装置体积都很小,因此都能从外周动脉途径植入。这项技术如果得到广泛应用,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问题均可经外周动脉途径进行导管介入治疗。这项技术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与杭州启明公司签订了合作研发协议,目前样品研发进展顺利,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2
医声网:您认为CCI平台和本次设计大赛对于医生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哪些支持?
潘文志博士:
去年东方会开幕时,举办了CCI成立大会的仪式,我参加东方会时得知了CCI这一平台,并在之后一直持续扭伤手指为什么找上消防官兵郑州中院举行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法院n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