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里对四诊作过评价,说望而知之谓之神,看面色就知道是什么病,这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
《灵枢》说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天庭就是人的额部,就是说,一个人的天庭突然出现一块黑色,颜色又深,范围又特别局限,像拇指肚这么大,那很可能会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什么样的耳朵能长寿
研究人员普查了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耳廓长。一般耳朵上边应平眉,下面应平鼻基。耳廓的长度,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7.1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8.4厘米和8.5厘米。
第二是耳垂大。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2.5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
耳廓长、耳垂大是长寿特征之一,因为长寿与否,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中医讲究相不独断,耳朵本身除了长短外,还有如厚薄的问题,厚的比薄的好;软的比硬的好;贴比张好;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
人到中年,做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自己的颜面五官产生影响。英国医学报告说:人的耳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14~0.22毫米。即使在60岁以后,耳朵还会增长,耳垂还在增长。所以可以经常采用热手按摩、热水温耳、热毛巾烫耳等有效措施,刺激耳朵增长!
耳褶心征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平洁光滑。仔细观察某些冠心病患者的耳垂,可以发现一条斜线或者皱痕。它是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的一条斜线或皱痕,有的深而长,有的浅而短。
耳褶心征的出现,有一定诊断价值,也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可能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冠心病病人出现耳褶心征的可能性为73.9%~97.7%,而正常人一般在24%以下。
人中看寿命长短
人中是发生紧急情况时能用来急救。每个人人中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本人的中指同身寸,也就是中指第二节的长度。人中的长度比本人中指同身寸长,这又是一项长寿体征。凡是人中长度超过中指同身寸3毫米的人,寿命一般都比较长。
从人中还能够看出生殖系统的状况。人中沟的长度与中指同身寸的差别不能大于3毫米。人中短于中指同身寸3毫米以上的人,不论男女基本上都有轻重不等的生殖系统病证。
人中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反之不一定都短寿。红润明亮而且深、长、宽的人中最好,这样的人身体健康,精气充盛,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寿命一般比较长。
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将病人面部显现的颜色分为白、黄、赤、青、黑五种,作为基本色,色诊也因此被称为五色诊。
中医把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归纳为:青主肝病,赤主心病,白主肺病,黄主脾病,黑主肾病。
病色既主不同的病证,又主不同的脏腑病。病色还有判断预后转归甚至预期生死的作用,可以根据病色推测疾病痊愈或者死亡的时间。
满面白色如果不明亮、不润泽、不含蓄,就是病色。病色的满面白色是气虚、血虚、虚寒的征象。气虚无力运行血液,血虚不能充盈血脉,面色都有可能变白。而体寒的时候,寒主收缩牵引,血脉收缩、气血不充、血液减少,面色也会变白。
脸色白,要提防血虚,一些女孩,脸色特别白,眼睛的巩膜也白得发蓝,晶莹清澈,干净漂亮,医院检查血象时,多数都贫血,甚至重度贫血。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血液是红色的,面色发白显然是颜面五官的血液供应不足。血虚的人,面色淡白而缺少光泽,有的是面色黄白如鸡皮状,面容憔悴,毛发枯萎。大多数血虚是由出血引起的,如吐血、便血、尿血等,也有的是因为过度劳神损伤心血,有的是心不生血、不荣于色。
中医说的三过劳:过于劳神伤心,过于劳力伤脾,房事过度伤肾。时刻处在苦心焦虑之中,过于劳神,耗伤了心血。
血虚的表现
血虚以后,全身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状或体征,血虚淡白,眩晕心悸,经少淡迟,肢麻脉细。
什么时候感到自己心跳了,有心慌的感觉,这叫心悸。心脏主动脉第一个分支就是冠状动脉,它会把新鲜血液的1/10供给自己需要,心脏供血足了,才有能力把血液供给全身,如果心脏营养不足了,心脏跳动就会失常,这时候有眩晕心悸的感觉。这是血虚的又一个表现。
血虚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四肢发麻。这是因为四肢、皮、肉、血脉、筋、骨、血液供应也不足,在摸脉时,脉又细又软,都是血虚引起的。
如果血虚的症状很轻微,就吃一些可以补血的食物,如大枣、桑葚、龙眼肉、阿胶等,自己进行调养。
中药有一个方子四物汤,治疗血虚的效果非常好。熟地,补充肾精,通过增强肾功能增加血液的来源;当归,妇科必用的良药,养血、活血;白芍,养血和血,既能补血,又能带着血液的营养成分运送全身;川芎,行气活血,目的也是把血液补足了之后随补随行,能随时发挥作用。
熟地量大一些,熟地是植物的根,本身比较重,用15~30克,当归用10~12克,川芎用3~6克,白芍用10~12克。因为川芎是行气活血的药,在病人血液还没有补足之前,不宜用太多,否则血液没有补充就消耗掉了。
血虚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血脱或者脱血。当出现了血脱或者脱血的现象,会出现夭白的面色,标志病情严重,已经有生命危险,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拖延失治。
脱血是严重的进行性贫血,虽然脱血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一旦发生,也很危险。我曾见到一个病人,反复便血不止,用了很多种止血药都止不住。最后病人面色夭白、卧床不起、神志昏沉、脉象微细,便血顺着肛门往外流,控制不住,病情十分危急。急用张仲景的黄土汤温脾摄血,因为当时没有伏龙肝,就是灶心黄土,第一剂暂时用赤石脂一斤代替,再加干姜增强温脾效果,一剂药下去出血减轻,三剂药出血就停止了,继续用归脾汤健脾摄血,最终病人完全康复。
白里透青可能是气虚
满面是晄白的话,是气虚的征象。晄白和淡白不一样,淡白给人感觉是浅淡的白,脸上没有血色,晄白则是白里面透着青光。
气主要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虚就是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减退。气虚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少气懒言,声低断续,自汗畏风,动则加剧,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一个人少气就会觉得自己气不够用,气不够用所以不愿意说话,就会觉得全身没有劲,没干什么重活,老觉得打不起精神来,拿不出力气来,而且特别爱出汗,是无缘无故自汗。另一个特点就是活动后这些虚弱症状都会加剧。稍微一活动就都会加重,这是气虚最主要的特征。
实际上轻度的气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人,常常是面部虚浮、晄白无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
对于气虚,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之后,可以自己保健调养。多吃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大枣、山药、扁豆、饴糖、牛肉等。在中药里,党参和黄芪是很好的补气药,推荐一个方法:党参和黄芪碾成细末,10克黄芪或者10克党参,放在米里面熬成粥,虽然稍微有一点药味,这是食疗而不是吃药。而且米,特别是粳米有养胃作用。
中医一般选用四君子汤治疗气虚,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四君子汤是由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甘草益气调中。
气脱比气虚更为严重。当一个气虚的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气喘微微、冷汗淋漓、唇舌青紫,或伴有呼吸急促不匀,两目上翻等症状,这是气虚欲脱、生命垂危的表现,这时,一刻也不能耽误,医院。
有一位住院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半夜突然进入哮喘持续状态,喘急气短、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精神迟钝、额汗如珠、悬挂不去,接着就昏迷不省人事,使用多种扩张支气管止喘的药物都没有效果。在给他持续吸氧的同时,用张锡纯参赭镇气汤,重用野山参、生代赭石,煎好后鼻饲,到天蒙蒙亮时,病人的气喘就逐渐缓解了,面色也逐渐好转。
满面黄色是脾胃出了问题
中国多数民族属于黄种人,黄皮肤是我们的重要特征。从色诊学的角度来说,满面黄色也是身体出现疾病的一种征兆。
黄色有正常的黄,有病理的黄。正常的黄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
脸色是明亮、润泽、含蓄的黄,说明这个人脾胃是比较健康的,我们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由脾胃消化吸收之后,就输送至其他脏腑器官组织了,脾脏健康,身体才能健康。
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特色一起显现,或者黄不应时、黄不应位,那就是病色。出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考虑的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面色发黄是脾病的一个主要征象。脾胃是主运化水谷的,所以人吃进饭喝进水之后,可以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转变成气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够实现这种转化,不能够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了,血液减少的结果,就是面色变白变黄。所以面色变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
脾胃病的主要症状概括成八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纳呆,纳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饭,也吃不多、吃不香,这是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最明显的特征。腹胀,不吃不胀,吃一点儿就胀,不是吃多了撑得胀,而是吃一点东西就胀。腹泻,就是拉肚子,如果水粪能够分开的话叫做腹泻,如果水粪均匀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的时候,就应怀疑自己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
萎黄、黄胖和黄疸
如果一个人脾虚了,面色淡黄,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任脾虚发展,就会逐渐出现面色萎黄的现象。萎黄,就是脸颊发黄、瘦削枯萎。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营养身体而造成的。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黄胖就是面色发黄又有虚肿。这种胖是不自然的,是发虚的胖,这是因为身体既脾虚又有湿邪,还有一种情况是身体里有寄生虫。大量的钩虫都钩在肠壁上,吸收人的营养,这样就会造成人的营养不良,这种情况是黄胖最常见的。这时候我们必须把寄生虫杀灭,黄胖的情况才能得到解决。黄胖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是脾虚有湿,一种是有钩虫。
对付钩虫要注重预防,所以要穿着能隔水的鞋下地施肥。至于脾虚有湿的黄,可以用食疗的方法调养。中药里面有一种特别好的药叫茯苓,是在松树根部周围长出来的。茯苓是一种甘淡的药,没有特别强烈的药味,把茯苓30~50克碾成粉末,与米同煮成粥,长期坚持喝可以健脾利湿。也可以在熬粥的时候加上一些薏米,能健脾,又能祛湿。
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主要表现是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医院做检查,及时治疗。黄疸是非常好分辨的,脾病的黄,白眼仁不黄;湿证的黄,白眼仁也不一定黄,只有黄疸,白眼仁肯定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内蒙或者东北、西北,这些地方风沙比较大,有的人的睑裂露着的眼白部分黄,但是翻开遮盖住的部位不黄,这叫睑裂斑,这不能算黄疸。
从嘴唇和鼻尖看脾胃状况
当一个人脸上出现了淡黄色,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这是一种患病的征兆,可能就是脾虚证。发现脾虚之后应该看一看鼻尖,看一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周围的唇四白。嘴唇周围有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这一圈白一共才一毫米宽,但对诊断脾胃功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于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是衰退了;如果唇四白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已经减退了;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就有生命危险了。
对很多重病病人来说,鼻尖的情况可以提示他的病情发展。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坑。你可以摸一摸,沿着鼻尖稍微往上一点有一个坑。以这个坑为中心,周围的区域就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这里也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当人脾胃发生病变时,鼻子或者是灰黑色的,或者是青白色的,或者是红色的,或者虽然是黄色的,但是非常干,缺乏滋润。有胃气,鼻尖则是明亮润泽的黄。在病得特别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已经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了,但只要他鼻尖这个范围是黄的,而且是明亮、润泽的黄,就说明他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在,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能吃饭、吃药,能吃饭就能得到补充,能吃药这个病就能好转,所以中医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怎么知道病人有胃气还是无胃气?那就是看嘴唇和唇四白,看鼻尖。
藕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保养脾胃。已出现脾虚,就要调养或者治疗了。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吃一些藕粉是比较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常备。还可以把面粉炒熟了,炒得微黄,然后再冲着喝。
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也能健脾益气。用党参或者人参10克或15克,炒白术10克,因为白术用土炒之后燥性会减弱,茯苓30克,3~5克的甘草,这四种药都是中正平和的药,用它们来逐渐补充脾胃,效果很好。
内容来源于网络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如果您感觉这篇文章触动了你,同时对您的朋友可能也会有所帮助,请分享给他们喔!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