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3(03):--
作者:王贵鹏,曹桂秋,沈静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与年龄、病程、性别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例高血压患者病历资料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结果,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CIMT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
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斑块形成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患者性别无关(P0.05);CIMT≥0.1mm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CIMT0.1mm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0.1mm的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情况和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优于CIMT≥0.1mm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的患者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年龄较高,病程较长,CIMI均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的患者比较,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CIMI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且高于正常CIMT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也大大升高。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脱落常常引起心脑血管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1-2]。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如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等,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因素的全身性疾病[3]。颈动脉因其位置表浅,可作为大动脉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已被证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是一项公认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5]。然而,CIMT、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对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和狭窄严重程度的影响的研究资料较缺乏。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年6月至年6月于新疆医院就诊的例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与年龄、病程、性别及CIMT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治疗高血压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6月至年6月于新疆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例,其中男例,女例,年龄(65.71±10.86)岁。其中男性占48.00%,年龄(63.52±11.43)岁,病程(.64±8.59)个月,CIMT(0.73±0.62)mm;女性占52.00%,年龄(67.48±9.88)岁,病程(.06±8.31)个月,CIMT(0.74±0.59)mm;男性组与女性组年龄、病程、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年龄25~80岁,诊断为高血压患者均符合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A)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美国国家联合会(JNC)关于高血压的分期标准[6],即至少3次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均有收缩压≥mmHg(1mmHg=0.kPa)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均完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排除标准: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严重肥胖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新近心肌梗死、脑卒中伴有肢体偏瘫的患者,未完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
1.2一般资料收集方法
自制患者一般资料统计表格,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程以及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收集所选的高血压患者病历,将所需资信息纳入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
1.3颈动脉超声资料收集
所有入选高血压患者均完成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由B超室专业医生在不知情状态下进行。受检者检查前休息10~15min,检查时均取仰卧位,低枕,头略向后仰,颈部充分暴露,采用PhilipsSD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1MHz,先从颈根部开始,依次向上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直至颈部最高点。观察颈动脉血管走向、管径内径、管壁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部位及超声特征(回声、形态、数里)。正常的颈动脉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一低回声或无回声带所分离,两线之问的距离即为CIMT。冻结颈动脉窦以下1cm图像,取3次CIMT的平均值为颈动脉CIMT厚度值。CIMT0.9mm为正常,CIMT在1.0~1.2mm之间为增厚,CIMT1.2mm为内膜局部隆起,即形成斑块。根据参考文献[7]斑块分为3种,(1)软斑: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局部显示不同强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回声,表面有连续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2)硬斑: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或较明显的声衰减;(3)混合型:由不均匀低回声及强回声组成。半定量估计颈动脉管腔狭窄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无斑块为无狭窄,斑块占血管内径30%为轻度狭窄,斑块占内径30%~50%为中度狭窄,斑块占内径50%为重度狭窄。
1.4分组
按照性别将入选的高血压患者分为男性组(例)和女性组(例),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以及管腔狭窄严重程度。根据入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的CIMT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IMT0.1mm组(例)和CIMT≥0.1mm组(例),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以及管腔狭窄严重程度。根据入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例)和有斑块组(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CIMT水平。根据入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无狭窄组(例)、轻度狭窄组(例)、中度狭窄组(例)和重度狭窄组(34例),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CIMT水平的关系。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比较
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的斑块发生情况以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高血压患者血脂情况比较
CIMT≥0.1mm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指标除了HDL-C略低于CIMT0.1m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TC、TG、LDL-C)均明显高于CIMT0.1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见表2。
2.3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比较
CIMT0.1mm组颈动脉无斑块患者有77例(57.04%),CIMT≥0.1mm组颈动脉无斑块患者有29例(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0.1mm组颈动脉软斑、硬斑以及混合型斑块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CIMT0.1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0.1mm组颈动脉没发生管腔狭窄的患者有83例(61.48%),CIMT≥0.1mm组颈动脉没有发生管腔狭窄的患者有39例(1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0.1mm组颈动脉管腔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IMT0.1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有无颈动脉斑块组年龄、性别、病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
有斑块组男性患者有49例占46.23%,无斑块组男性患者有例占48.6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病程、CIMI均明显大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不同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
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男性患者71例占49.31%,中度狭窄组男性患者49例占49%,重度狭窄组男性患者15例占44.12%,,与无狭窄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46.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均明显长于无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CIMI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颈动脉作为大动脉的一个窗口,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反映早期血管病变,是预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早期敏感指标[8]。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异常,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9]。CIMT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也是反映颈动脉病变的重要指标[10]。
本研究入选的例高血压患者有例患者出现CIMT异常(CIMT≥1mm),发生率高达66.25%。本研究结果显示,CIMT异常(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为89.06%,远远高于CIMT正常(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42.96%(P0.05);CIMT异常(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管腔狭窄的发生率高达85.28%,远高于CIMT正常(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发生率38.52%(P0.05)。由此可见,CIMT异常可作为预测颈动脉病变的敏感指标。这与最近的报道结果一致[11-12]。
有研究结果显示CIMT受多种因素影响,与血脂密切相关[13],本研究结果表明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血脂指标TC、T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值,而CIMT1mm的高血压患者血脂指标趋于正常值。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病程。研究结果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为(68.15±9.54)岁,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53.43±11.72)岁(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的病程(.09±11.37)个月也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52±9.14)个月(P0.05)。由此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高血压病程的延长,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大大提高。这一结论也于今年的报道中被证实[13-14]。
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不同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结果发现随着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增大及病程的延长,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也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提高,且高于正常CIMT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