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护理 >> 临床综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管理

临床综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管理

 

临床综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管理

近期,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的Nienaber博士等在NatureReviewsCardiology上发表文章,从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分型、医治预后等方面综述了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管理。

1.前言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等3种严重威逼生命的主动脉疾病,这三种疾病均以动脉中层破坏为特点,其中主动脉夹层最为常见(%),其次为壁内血肿(%)。

AAS最为重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痛,鉴别诊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肺栓塞、气胸和食管穿孔等。AAS死亡率高,是胸痛患者最为常见的致命性疾病。

过去十年,AAS流行病学数据更加完善,评估和诊断也随着现代影象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医治方面,也随着对疾病病因的进一步认识得到改良。本篇综述主要概述AAS的一般特点,并详细讨论主动脉夹层,IMH和PAU的临床特点,预后和医治。

图:3种类型AAS示意图

S概述

2.1流行病学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约为2..5/人年,近65%为男性,病发平均年龄为65岁。高血压是AAS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其它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外科手术史、主动脉瘤和AAS家族史等。对病发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为马凡综合征和其它结缔组织疾病。

AAS,尤其是主动脉夹层,与2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环扩大等先天性心血管缺点有关。与AAS有关的遗传性综合征包括马凡综合征(FBN1基因突变)、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COL3A1基因突变)、Loeys–Dietz综合征(TGFBR1或TGFBR2基因突变)和Turner综合征等,其它突变基因还包括MYH11和ACTA2等。

AAS发生率取决于遗传疾病类型,2叶主动脉瓣患者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分别为%和3%,近1%主动脉缩窄患者,70%马凡综合征患者和32%Loeys–Dietz综合征患者出现胸主动脉夹层,Turner综合征患者胸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其实不确切。

2.2诊断

突发剧痛是AAS最为重要的症状,疼痛部位和相干症状常常反应初始内膜破裂的位置,疼痛可因夹层沿着主动脉撕裂或累及其它动脉或器官而产生转移。疼痛放射至颈部、咽部和/或下颌提示累及升主动脉,而背部或腹部疼痛提示降主动脉夹层。

IMH和PAU的临床特点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类似(见表一),这三者之间存在堆叠,其中一种病理状态可进展至另外一种,例如,PAU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起始位置,主动脉夹层可能出现IMH等。

若将AAS误诊为心肌缺血或肺栓塞,予抗栓医治,则后果不堪设想,可能致使夹层破裂死亡。因此,排除心源性或肺源性胸痛非常重要,结合影象学、心电图和血生化指标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影象学检查

近半数AAS患者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约三分之一患者X线检查可见纵膈增宽,但现代化非侵入性影象学检查可以实现即便是病变细微AAS的初期、准确诊断。在临床实践中,CT、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已成为AAS的标准诊断工具。

CT是AAS高度可能性患者的标准一线检查手段,由于CT成像迅速且空间分辨率高。CT平扫+增强诊断AAS敏感性可达95%,特异性可达87-%。胸痛三联成像可用于辨别AAS,ACS和肺栓塞,该成像延迟静脉显影有助于描绘夹层假腔中血栓特点。CT主要弊端之一为需要比较造影剂,可能引发造影剂相干肾病,另外,CT检查存在电离辐射。

运动伪影可能影响准确评估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而ECG门控CT血管造影可有效避免运动伪影,ECG门控可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前瞻性门控可获得舒张晚期图象,而回顾性门控可获得心脏全部收缩期的图象,因此,回顾性门控更加全面。

不同于CT和磁共振,现代超声检查便携,紧急情况下可对不稳定患者实行床旁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敏感性分别为78-%和%。高分辨率探头和谐波影象的发展将大大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质量。

研究表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AAS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9%和89%,AAS阳性预测准确率为89%,阴性预测准确率为99%。血管内超声是AAS血管内修复的有效辅助检查工具,但不常用于初期诊断。

磁共振诊断AAS准确新高,且为非侵入性成像,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和%,但MRI很少用于可疑AAS的初始诊断,由于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而且MRI检查室常常缺少生命支持和监测装置。因此,MRI主要用于需要避免电离辐射的患者。

(2)血生化指标

AAS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0.5μg/ml排除AAS准确性达%,但是D-二聚体升高诊断AAS特异性不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和创伤后初期都可出现D-二聚体升高。另外,IMH患者D-二聚体常常正常,因此没法辨别心源性、肺源性还是主动脉源性胸痛。

累及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可致使心肌缺血,肌钙蛋白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因此,肌钙蛋白升高不排除主动脉病变的可能性。

(3)可能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研究发现很多新的AAS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遗传、炎症、凝血和基质重塑等有关,但都未用于常规临床实践中。

研究表明ACE、SMAD3、FBN1、TGFBR1、TGFBR2、COL3A1、MYH11、ACTA2等基因变异与胸主动脉夹层有关,或可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另外MMP-3、MMP-8、MMP-9和TIMP-1等调理细胞外基质的酶类和骨桥蛋白、钙调理蛋白和循环平滑肌蛋白等蛋白标志物也正在被进一步评估能否作为AAS生物标志物。

除基因层面,胸主动脉夹层也与炎症和凝血途径激活有关。主动脉夹层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IL-6、IL-8、IL-10和TNF等炎症细胞因子也可能成为预测标志物。另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体和可溶性弹性蛋白降解物水平增加。

2.3起始医治

AAS起始医治包括严格控制血压、心率、脉压和收缩初期左室压最大变化率(dP/dtmax),避免病变蔓延。AAS患者应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收缩压控制在-mmHg,心率控制在次/分。

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常规作为一线医治,同时联合多种降压药物。为充分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避免使用硝普钠,由于硝普钠可增加dp/dt,进一步加重AAS。阿片类药物可用于减缓疼痛。

除药物医治,经验丰富的医生对AAS患者临床转归非常重要,因此,接诊医生需要与主动脉疾病专科中心同享影象学资料,共同讨论,必要时应尽早转运至专科医治中心。

表1:AAS3种主要类型比较

3.主动脉夹层

3.1临床特点

近端主动脉因脉压波动最大成为夹层最好发部位,最常见夹层入口位于升主动脉右边管壁或胸降主动脉近端,邻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近端撕裂合并远端多处撕裂其实不少见,致使全部降主动脉真假腔之间出现交叉。随着病程延长,夹层假腔可能膨胀构成动脉瘤,致使动脉破裂。

根据夹层起源和主动脉受累部位,可将主动脉夹层按DeBakey系统分为3型或按Stanford系统分为两型(见表二),这两种分型系统有助于制定医治策略。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以下4期:超急性期(24小时),急性期(天),亚急性期(天)和慢性期(30天)。根据病变复杂程度将主动脉夹层分为复杂型和非复杂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因存在器官灌注不良、主动脉破裂或邻近破裂、难治性高血压、持续性疼痛、扩大1cm/年或总主动脉直径5.5cm等因素死亡率增加。

3.2预后

A型主动脉夹层若不及时外科修复和药物医治,死亡率较高:1天死亡率近24%,2天29%,7天44%,2周后50%。未医治近端主动脉夹层1年存活率小于10%,10年内几近全部死亡。急性降主动脉夹层死亡率较小,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5年生存率可达80%,主要死由于主动脉破裂。

假腔延续开放可能致使动脉瘤构成,而完全性血栓形成是假腔稳定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是,假腔部份血栓形成强烈预示出院后死亡。主动脉脏器分支部份或完全起源于假腔,多处撕裂和腹主动脉假腔直径均是不完全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另外,难治性疼痛或高血压,年龄大于70岁等均与院内死亡率独立相干。

3.3医治

(1)A型主动脉夹层

开胸外科手术是A型主动脉夹层医治的基石,修补撕裂口,排空假腔,重建主动脉。病变累及冠脉或主动脉瓣膜时,应相应行冠脉再植入术或主动脉瓣莫修补或置换术。升主动脉夹层外科死亡率为%。

对不适宜外科手术,主动脉解剖位置适合的患者或许可实施血管内医治。血管内修复可适用于撕裂口位于远端,夹层逆行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患者。

(2)B型主动脉夹层

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基层药物医治院内存活率可达90%,因此,药物医治是目前此类患者的标准医治方案。

对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则可选择开胸手术或血管内医治。但是,外科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而血管内支架移植物医治高危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开胸手术低。另外,血管内主动脉修复联合最好药物医治与单纯最好药物医治相比,也下降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并延缓疾病进展。

4.壁内血肿

4.1临床特点

IMH属于动脉壁内出血,无可探测内膜撕裂,因此,与主动脉官腔不相通。IMH起源于血管滋养血管的破裂,从而致使主动脉壁梗死,也可因钝挫伤致使。

与AAS其它类型不同,IMH通常与马凡综合征或2叶主动脉瓣等无关。StanfordA型IMH累及升主动脉和/或降主动脉,StanfordB型IMH不累及升主动脉。升主动脉IMH常常合并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IMH更容易发生于降主动脉,且男性多发。

4.2预后

%IMH患者可进展为完全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初期构成动脉瘤或局限性破裂。近端IMH更容易进展为夹层和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构成溃疡性突出,年龄大于70岁(B型IMH),心包填塞,血肿最大厚度≥10mm和主动脉直径≥50mm(A型IMH)。

西方国家研究发现IMH院内死亡率达50%,而韩国一项研究表明分别有67%的A型IMH和78%的B型IMH患者出现血肿吸收,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A型IMH患者30天以内和30天以后进展为主动脉夹层或血肿增大发生率分别为30%和10%。两项研究预后结局不同可能是医治存在差异。

4.3医治

由于东西方国家临床经验的差异致使IMH医治推荐不一。Stanford团队推荐A型IMH患者外科医治,B型IMH患者药物医治,一项西方国家研究报导称外科医治和药物医治初期死亡率分别为8%和55%。

但是,一项荟萃分析(9项研究来源于亚洲)显示A型IMH患者外科医治和药物医治初期死亡率无差异。尽管如此,其它纳入亚洲人群的研究表明亚洲人群IMH进展发生率高,中国A型IMH患者药物医治死亡率达32%,因此,针对这部份人群,推荐外科血肿切除医治。

外科手术时机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最好药物医治后(72小时后)再行外科手术死亡率较直接外科手术低。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支持IMH血管内医治。

5.穿透性主动脉溃疡

5.1临床特点

PAU由内膜破裂致使,血流穿过内弹性膜终究构成假性动脉瘤或动脉破裂。动脉管壁剪切应力是影响溃疡管壁结构脆弱性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因素之一。PAU也可分为StanfordA型和B型两种类型,90%PAU病变位于胸降主动脉,也可能位于主动脉弓和腹降主动脉,罕见位于升主动脉。

PAU典型放射学特点包括不规则边沿外袋,内膜钙化和局部IMH。常常出现所发病变,直径mm不等,深度mm不等。PAU危险因素包括年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等。典型症状为剧烈胸部或背部疼痛,但无主动脉瓣返流或灌注异常体征,位于升主动脉的PAU破裂率极高,需要紧急干预。

5.2预后

PAU主动脉破裂发生率为42%,可能发生于主动脉直径正常的情况下。疾病进展预测因素包括延续或反复性疼痛,胸腔积液增加和最大直径大于20mm,最大深度大于10mm等。

5.3医治

目前关于PAU最好医治的证据甚少。一般推荐守旧医治,但对持续性疼痛,病变增大,主动脉扩大或破裂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或开胸外科医治。虽然大多数A型PAU可能不适合传统外科医治,但仍旧推荐紧急外科修复,而B型PAU常常呈节段型且位置较好,较合适血管内支架移植物医治。

S长时间管理

AAS患者1年生存率81%,5年生存率为63%,常常需要二次主动脉干预,因此长时间监测非常重要。药物医治方面,β受体阻滞剂不可或缺,有助于最小化主动脉管壁应力。系列影象学检查(CT或MRI)也必不可少,应当在诊断后1、3、6和12个后复查,如病变稳定,则以后每一年检查一次,并且保证图象质量,便于前后比较。

患者医治团队应包括心胸血管外科医生、心脏病专家、放射学专家及综合医疗保健人员等多学科医治成员,根据患者年龄、生存期及体能决定药物医治、开胸手术还是血管内医治。

7.结论

AAS最好医治照旧面临挑战,随着侵入性较小的血管内医治技术问世,AAS医治不再仅限于开胸外科医治或单纯药物医治。现阶段临床医生的挑战在于辨认最合适手术(开胸或血管内)而非单纯药物医治的患者人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AAS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治方案。

(来源:丁香园)

扫一扫,便可









































郑华国
中科白癜风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dwh/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