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硬化的病因比较复杂,随着病情进一步的发展慢慢形成的。导致动脉硬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由于血管自身的病变所造成的,其次,与大家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都有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包括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膜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就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硬化的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起初是受累的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在发展过程中其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
如果在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加以干预的话,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例如:
主动脉硬化可导致主动脉瘤,冠状动脉硬化可导致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肾动脉硬化严重可引起肾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导致肠壁坏死等等。
ABI,中文名称叫做踝肱指数,也称为踝肱比值(英文全称是anklebrachialindex)是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举个例子:某患者左侧踝部收缩压为mmHg,左上肢收缩压为mmHg,右上肢收缩压为mmHg,那么该患者的左侧ABI数值应该是0.77,是用左侧踝部是收缩压mmHg,和双上肢较高的那个收缩压,也就是左上肢的收缩压mmgHg的比值,即/=0.77。
根据跨大西洋多学会外周动脉疾病诊疗共识(TASCⅡ)的评价标准:
ABI0.9有动脉阻塞之可能性
ABI 0.8动脉阻塞的可能性高
0.5 ABI 0.8有一处存在动脉阻塞
ABI 0.5有多处存在动脉阻塞
ABI1.4血管钙化
ABI数值的测量被认为是诊断下肢缺血疾病的一个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还可以用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预后预测和随访。一般认为,ABI数值增高0.15可视为疾病好转;ABI数值下降0.15可视为疾病加重。
PWV,脉搏波传导速度,是指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两个定点间的传导速度,动脉弹性越差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传导速度越快,因此它是评估动脉硬度的一个指标,有助于确定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在我国主要使用baPWV,即手臂-脚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时,患者在手臂和脚踝佩戴充气式袖带,袖带加压后通过示波法获得脉搏波,通过脉搏波从心脏传导到手臂和脚踝的时间差,并且通过身高推算“心脏到手臂”与“心脏到脚踝”的距离差,来计算出baPWV。
大动脉血管具有弹性储器作用,维持动脉持续血流和缓冲动脉血压波动,脉搏波是沿动脉管壁传播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是运用动脉硬化时由心脏输出的血液通过血管产生波动(即脉搏波)的传导速度加快这一原理,测量两次心跳之间的波动传导速度,判断血管的弹性程度。
哪些人需要进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
1、年龄≥60岁的老年人。
2、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或有2项以上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持续精神紧张、缺乏运动)。
3、已确诊的冠心病、脑卒中与缺血性肾脏疾病者检测PWV可有助于评估其整体危险水平。
4、下肢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年龄50岁、吸烟、糖尿病史、与活动相关的肢体症状或缺血性静息痛者、下肢动脉搏动异常者以及已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和肾动脉疾病患者),应测量静息ABI。
5、行路后出现下肢疼痛的患者。
6、已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不管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应测量双侧ABI。
7、已接受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应定期测量静息ABI,必要时测量运动后的ABI。
8、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检测是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实现的。动脉硬化检测仪是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的利器,具有无创、准确的特点,对四肢动脉血管硬化程度分析,有助于诊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内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等异常病变,实现早检测、早诊断。
—END—
长按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