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宁仔
年,正值日寇大举侵略我国,到处狂轰滥炸。那年夏天,我在浙江黄岩中学读书。为躲避敌机的轰炸,学校从黄岩县城搬迁到乡下,我和弟弟妹妹无奈离家,寄宿在学校临时搭建的校舍里。当时父亲在河南抗日前线,只留我母亲一人在黄岩老家。年,日寇的疯狂轰炸变本加厉,母亲突然离世,我又面临高中毕业必须离校,国难家难叠加,可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看着身边3位年幼的弟弟妹妹,远在河南前线抗日的父亲听不到我们的呼喊,19岁的我怎么办?我永远铭记的是,我母亲上师范学校时的老校长汪奶奶,向我们几个落难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把我们接到她家并亲自转托给我母亲的同学方姨,请她照顾我们并与我父亲联系,我们住到了方姨的家并受到很好的照顾。在此期间,我与汪阿冬同学冒着风险从路桥乘坐木帆船渡海到温州投考中央大学医学院,幸运的是我俩都被录取了。
年10月,我的弟妹们跟着父亲委托的一位叔叔走向河南,我和汪阿冬同学则奔赴重庆。从浙江到重庆没有正式的交通工具,只能临时搭乘运货的黄鱼车,半躺在货物上。沿途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重庆,千山万水,不时遇到敌机空袭警报提心吊胆,为了找车、找住宿常常挨饿,从浙江到重庆足足走了39天,从此迈入大学的殿堂。说是殿堂,其实是茅草房。但这一段经历,是刻骨铭心的血泪史,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当时我痛下决心:要爱国,打垮日本鬼子,决不做亡国奴;要寒窗苦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照顾好幼年失去母亲的弟弟妹妹;要感恩图报,永不忘记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奶奶和阿姨们。
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深深地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是爱国的青年,我拥护共产党,向往共产党要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我迫切要求进步,要求积极改造自己。
年7月,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年我加入南京防治日本血吸虫病医疗队,去上海马桥为解放南京横渡长江因而感染的解放军战士治病。年11月,我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去长春第18医院为抗美援朝的解放军伤病员治疗,为医院医务人员办训练班。军队的战士们、医务人员们那种为国为民奋战献身的精神感动了我、改造了我,我拼命工作,立了二等功。
年第四、第五军医大学合校,我来到四医大当了一名医生。当时,周总理发出“向科学进军,建设新中国”的号召。年原中央大学的老校友苏鸿熙、陆裕朴、汪良能、蔡用舒四位教授热爱祖国,突破阻挠,毅然从美国回归四医大,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掀起开展新业务的高潮,如体外循环治疗先心病,90%以上严重灼伤病人的抢救成功,断指再植等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牟善初主任率领我们参加配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派医院学习心导管,回院后开展了右心导管术和严重烧伤病人的抢救,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等,我还积极参加年、年我校举办的灼伤防治训练班、心肺功能训练班的教学工作。我通过学习、实践、教学,既当学生又当教员,奋力投入建设科室的工作。这是科学的春天,使我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造自己,放下家庭成份不好的包袱,鼓起勇气向党支部提呈入党的申请。我下决心彻底改造自己,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的原因。年11月12日,这一天我永生难忘,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年7月1日是党的95岁生日,祝福你,党,亲爱的母亲!向您汇报我入党54年以来的心路历程。虽历经风雨,但我经得起考验,我时刻牢记党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人。
张宁仔教授生于浙江黄岩,今年91岁高龄,是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级教授。张教授从小立志学医报国救民,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学成后投身革命事业,先后参加南京防治日本血吸虫病医疗队和抗美援朝医疗队,荣立二等功。张教授从医60余载,救治病人无数,耄耋之年仍奋战在临床一线;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年轻医者树楷模。张教授矢志不渝爱党信党跟党走,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入党誓言。
一片冰心
——记心脏内科专家张宁仔教授
■李昌务 梁红娟
我深深地感到生命的可贵,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事业。
——本文主人公的话
我们要写的这个人,名叫张宁仔,一级教授,著名的心脏内科专家。
“她品德高尚、严格认真、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在四医大,乃至我国医学界,熟悉和了解她的人,都会如此评价。
我们是在门诊部见到张宁仔教授的,她正在出专家门诊。一身洁白素雅的白大褂,一双慈祥温和的眼睛,一头熠熠闪光的银发,一张布满微笑的脸庞——顿时,使我们生出几分尊敬、几分爱戴。
病人排着长长的队。她一个一个地询问、检查、诊断、解释、叮咛,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终于等到老教授喘口气的时候,我们便匆忙讲明了来意。
她有点为难:“为啥要写我呢?我做得实在太少。专家教授这么多,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经不住我们的多方陈述,她点头答允。接下来,在教授家里和办公室,便有了七个小时的长谈。没想到,她中午没有休息,准备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提纲和一叠很齐全的资料。这股认真劲,让我们从内心佩服。
七个小时,要滤清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是非常有限的。然而,正是这浓缩了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坎坷的经历、不懈的追求、高贵的品质和洒满汗水的光辉业绩。
上篇 学医报国缘于母亲的教诲
(一)
浙江临海,这是她的第二故乡,依山傍水,濒临大海,风光旑旎。一九二五年一月四日,张宁仔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旧军官家庭,父亲在邻县警察所供职,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亲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在教授的脑海里萦绕回荡。她对我们说,母亲是师范毕业生,恪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因此,打她懂事起,母亲就经常给她灌输这些道理,并且希望她将来能当一名医生——母亲崇尚医道,认为医学是世界上最为神圣的事业。母亲的这些话,从小就给她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她年幼时,因父母常外出工作就把她寄放在外婆家。外婆和舅舅一家都非常喜欢她、爱她。但不幸却降临到这个家庭,唯一的舅舅染上了肺结核,远离家人到孤寂的山上小庙里养病,不久聪明而有才华的舅舅便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她心中万分悲痛,立誓要当个医生,去挽救可怜的病人。医院,院长姓汤,留过洋,是个学问较大、架子较大的医生,孩子们都怕他。院长有个弟弟,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只是跟他哥哥学一些医学知识。但是他学习非常认真,待人非常和气,工作勤快,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小汤医生。妈妈常常告勉她,以后要像小汤医生一样,做一个好医生,勤奋学习的医生,能为老百姓治病的医生。勤能补拙,这成为张宁仔一生执著为医的座右铭。
童年少年时期的她,是在母亲的教导爱抚下成长的。父亲在外县工作,后又调往外省,顾不上照料家。她是个快活恬静的小妞,人们见到她,都夸她聪明伶俐、有出息。确实,人们的赞美并非过誉。别看她年龄小,可懂的事很多。一九三九年以后,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当时,日寇的飞机到处轰炸,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为了躲避日本人,她随着学校不停地搬来搬去,在流亡之中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每次考试,她的名字都名列榜首,成为老师和学生们熟知的拔尖生。那时,看到贫穷的祖国和苦难的同胞,她渐渐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希望,明白了只有科学才能救国,才能使祖国富强,她立志将来当一名好医生。
终于有一天,慈祥可亲的母亲也跟着舅舅,撇下她和三个弟妹走了。十七岁的张宁仔过早地成熟了。朗朗的月夜,昏黄的灯光下,她托腮沉思:如果有一个医术超群的医生治好妈妈和舅舅的病该多好啊!妈妈的话是对的,学医能救人,学医也能救国。困难再大,我也要当一名医生!
一九四三年,经历了辛酸、苦难和忧伤的张宁仔,终于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一年暑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
从浙江临海到四川重庆,充其量不过一千多公里,如果放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乘坐火车不到两天就可以到达,更不用说从天上飞了。但在当时,国内战火纷飞,交通几乎瘫痪,困难可想而知。
“我当时是咬紧牙关,打起精神,带着三个弟妹,跟随父亲的一位朋友,往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出发的。一路上除了坐了一段火车外,其余都是步行和搭黄鱼车。而且还要时时提防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一路上看到日本人横行霸道,肆意妄为,心里非常气愤。说实话,到今天我也不喜欢日本人,甚至有些恨。就这样,经过了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七个省,足足走了三十九天,才到了重庆。”
当第一次站在中央大学的校门前,她禁不住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亲爱的妈妈,您可以含笑九泉了,这个圣洁的殿堂,有了您的女儿的名字——张宁仔。这一年,她只有十八岁。
(二)
纵观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的经历,几乎是相同的: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立志科学救国,不畏艰险,满腔热血,发奋读书。尽管他们的追求多少带着些茫然、惶惑,但是这种追求执著、赤诚、坚韧不屈。
张宁仔走过的,正是这条路。她坚信: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当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我国生理学的开拓者蔡翘教授曾称赞她“将来必有作为”;
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牟善初教授曾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
全国高血压联盟原主席刘力生教授则说:“我最佩服张教授的学识和为人。”
的确,她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而拥有渊博知识和精湛医术的唯一途径,就是她的勤奋。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从踏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的第一天起,她就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心中早就憋足了一股劲儿:珍惜机会,学好每一门功课,掌握每一门技能。
大学一上就是六年,直到一九四九年七月。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六年,恰恰是中国革命最艰难、也最为辉煌的决战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也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