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和反流是常见的主动脉瓣病变,两者均可导致患者左心室功能下降。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在体检时,有经验的医生能听到明显的杂音。以往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方法主要依靠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中需要心脏停跳,停跳期间患者需要借助人工心肺机保证血液循环。该手术除外科创伤较大外,体外循环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的主要原因。
随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与高龄相关的主动脉瓣病变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患者高龄无疑对传统外科提出了挑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胸外科在科主任梅举教授的领导下,迎难而上,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给高龄主动脉瓣和危重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带来了福音。
近医院首例TAVR患者为76周岁女性,术前反复发生心衰。病痛的折磨让患者体重减至仅37公斤。体力下降,患者平地走路仍需要人搀扶,夜间也出现反复胸闷气急。医院就诊,经各地专家均会诊认为无法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医院,术前检查除确认主动脉瓣病变外,还发现该患者升主动脉显著扩张至5.6cm。
术前CTA显示:升主动脉扩张明显,主动脉瓣轻度狭窄,瓣膜稍增厚
术前主动脉CT重建显示:腹主动脉扭曲
经全科讨论,决定为该位患者施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该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不同,不需要开胸、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仅在患者腹股沟部行股动脉穿刺,通过导管将人造瓣膜输送至原主动脉瓣位置。释放后,在功能上完全替代病变主动脉瓣的生理功能。因此,适用于无法耐受常规心脏手术的高龄和高危主动脉瓣患者。但患者升主动脉显著扩张,术中出现主动脉夹层、瓣膜移位的风险较大。且患者主动脉瓣病变以反流为主,以往较多的经验是将TAVR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因此,该手术的难度极大。术前,梅举主任组织成立了TAVR小组,小组成员除心胸外科医生外,还包括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组、心胸外科超声室、放射科、心内科和监护室医生和骨干护士。小组成员数次演练,彼此磨合,配合默契。术前反复和放射科医生研究患者CT影像,制定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1月21日中午,患者被接入手术室。麻醉科沈赛娥主任为患者施行麻醉,麻醉过程平稳。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的指导下,手术组医生通力配合。先将长鞘成功置入至患者扭曲的腹主动脉建立血管通路。
长鞘到位,建立血管通路。发现腹主动脉扭曲与术前CT一致
导管瓣膜输送至原主动脉瓣水平,
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主动脉瓣环定位清晰
经过造影等一系列评估后,手术组医生决定使用较大一号的瓣膜施行手术,以保证支架瓣膜的径向支撑力,确保瓣膜不移位。在术中讨论的同时,瓣膜装配小组将由记忆合金支架支撑的瓣膜小心的装配于专用输送系统。关键的时刻到了,由输送导管装载的瓣膜被缓缓的送至升主动脉。
导管瓣膜持续释放中,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瓣膜位置良好
导管瓣膜完全释放,瓣膜位置理想
主动脉瓣根部造影显示:无瓣周漏
精确定位后,瓣膜被缓缓打开。麻醉科、超声医生和手术医生密切配合,最终将瓣膜稳稳的坐在瓣环中间。释放后评估,瓣膜上下无压差,患者术后舒张压明显上升,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支架瓣膜无一丝反流。手术成功!对于这个难度超高病例的完成,大家情不自禁的在杂交手术室一起鼓掌庆祝。患者术后即刻即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出手术室时,患者已经能和家属交流!
通过这1例超高难度的TAVR手术,我院心胸外科在治疗高龄、危重主动脉瓣疾病时,又增添了新的手段,一定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医院TAVR团队集体照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