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AAA)导致65~74岁人群死亡率约为1.7%。传统AAA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多数因高龄或伴有其它疾病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全腔内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考虑如何全腔内重建分支动脉的问题。年5月30日,第九届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论坛(SJVF)在线上正式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的陆信武教授就主动脉全腔内重建分支动脉的器械储备作了精彩的分析。
年,阿根廷外科医师Parodi首次报道了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EVAR)。年,Park报道了两例开窗腔内隔绝治疗AAA,分别重建了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与右肾动脉。早期针对内脏动脉的重建主要以开放手术为主,但其创伤较大、死亡率高,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随着腔内器具的发展,越来越来的医师开始运用全腔内的技术重建分支动脉,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全腔内重建分支动脉器械的现状
当前,可用于内脏重建的支架包括ExcluderTAMBE、Zenithp-Branch、Zenitht-Branch、ValiantTAAA以及G-Branch支架。但遗憾的是以上支架均未获得FDA批准,未能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推广。
国内正在使用的全腔内重建内脏分支动脉的技术包括开窗支架技术、烟囱技术、八爪鱼等,主要是通过术者在台上进行改制实现的。目前,很多中心会借助3D打印技术实施开窗操作。3D打印技术引导开窗支架技术:主要是现利用专业软件测量分支动脉尺寸和位置,再由术者对主体支架进行改制。虽然改制支架能够解决重建分支动脉的目的,但是对术者精准定位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主体支架进行改制时开窗的位置通常难以避免的会裸露主体支架梁,增加了超选入正确的分支的难度;此外,后续植入分支支架会对主体支架有一定的破坏,可能会影响远期疗效。器械储备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1、符合医学伦理:术者在台上改制支架可能存在医学伦理的问题;2、适合主动脉解剖形态:很多AAA解剖较复杂,例如极度扭曲、短瘤颈等;同时,当前已有的支架大多针对AAA,而我国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群体依然很庞大。
3、内脏动脉丢失:分支支架的植入可能会改变分支动脉血流动力学、操作过程中的导丝超选不当、主体支架的对位不准,均可能导致内脏动脉的丢失;4、内漏、内外分支改装及回装:内漏仍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分支支架匹配、选择及可调鞘、导管的使用;6、开窗支架和远端桥接支架的选择;7、累及夹层动脉瘤(双腔)的修复:需考虑分支动脉血流来源于假腔的情况;8、期待简单、易操作、适合推广的支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