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常识 >> 叙事医学医患共情视角下的健康观附2

叙事医学医患共情视角下的健康观附2

 

摄影:王先生

作者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门诊部

吴菊霜

成为医学生的那天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日子里,寒来暑往,生老病死,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救死扶伤已成日常。在抢救的过程中,我们无暇顾及病人疾病外的情感,但医者仁心,医生终究不是一台抢救的机器。闲暇时,那些曾经撼动心灵的点点滴滴又时常在我脑海浮现,让我不断地去感悟和体味他们的故事,探析和思索推进健康中国的有关问题。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深秋的傍晚,我在心内科病房轮转,40多岁的刘某,鼻导管吸着氧气被推进了病房,只见他端坐呼吸,呼吸急促而费力,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以“风湿性心脏病、全心衰竭、肺部感染”收住入院。护士让家属陪同病人送入重症病房,并麻利地上了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我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处理病人,待病人稍微缓解后,我来到护理站拿病历开医嘱。这时,听见一个护士说“您需要再去交费”,我无意识地朝护士说话的方向望去,打量着眼前的老汉。只见一位六七十几岁的老人站在护士站前,他个头不高,身材消瘦,还微微有些驼背。岁月在他枯黑的脸上勾勒出了沟壑般纵横交织的皱纹,使他看起来有些苍老,上身穿着一件洗得已经泛黄的白衬衫,袖子随意挽在了前臂上,露出一双犹如耙犁般粗大的手,指甲缝里还夹着未洗净的黑土;下身穿着一条薄薄的灰色长裤,脚上穿着一双褪了色的绿色解放鞋,衣裤上没有熨平的褶皱让这位老人显得格外寒碜。我眉间一皱,不由自主地深吸了一口气,这应该就是刚入院刘某的父亲吧,在他听到护士催费的话后,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空荡荡的、微风一吹都能飘动的裤兜,显然已是囊中羞涩。此时我的心揪了起来,还未等他开口,我便走上前,跟他解释道:“老伯,您儿子这次入院交的钱不够,入院后还要做一些相关检查,为了不影响后续治疗,所以还要再交一些住院费。”他听了我的话,本就不高的他,满是愁容地低下了头,他的背显得更驼了,凄楚的眼睛无助地看着紧紧拽在一起的双手,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小声说道:“我老伴走得早,家里就我跟儿子相依为命,平常就干些农活维持生计,以前儿子没有这么频繁犯病时家里还能度日,这一年,儿子总说上不来气,医院跑,为了治病,老家的房子都卖了,向亲戚该借的也都借了,可儿子这病……”,老汉用他干瘦的手抹了抹眼角。我感受到了他生活的窘迫与内心深处的无奈:一方面他想给儿子治病,另一方面却苦于再没有钱这样频繁地治疗。可作为儿子唯一的亲人,作为父亲,他内心多么渴望儿子能接受治疗,让儿子活下去也许是他古稀之年的唯一念想。毕竟,谁都不愿意过早的逝去亲人、骨肉分离,不愿意白发人送黑发人。没了儿子,如何让失独老人继续活下去,这是全社会都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可要让儿子活着,接下来的住院费该如何解决……长年的看病负担,让辛苦务农的老伯已经花光了一辈子的积蓄,给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心更沉重了,说不出话来,内心的怜悯让眼眶内瞬间填满了泪水,我不想让老伯看到医生感性的一面,便转身快步走进了旁边的病房,尽量掩饰自己悲伤的情绪。刘某患风湿性心脏病史十余年,二尖瓣、主动脉瓣瓣膜均受累,并发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入院后床边胸片示:心影普大,气管分叉角明显上抬,心缘模糊,双肺沿肺门向外见斑片状高密度增高影,呈‘蝶翼样’改变,膈面模糊,有肋膈角见外高内低弧形影(图1)。长期的肺部淤血,容易合并肺部感染,无疑加重了这不堪一击的心脏。其实,每次的抢救只不过是拖延他有限的生命。医学是科学,对于疾病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存在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通过现有的医学手段还不能完全将其治愈,只能尽最大努力救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像刘老伯的儿子,疾病终末期的病人,身体里好像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下一次有医院就猝不及防撒手人间。

图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胸部X线图像

对这样一个命运多桀的家庭,我是应该劝他砸锅卖铁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抢救立即回家,内心的挣扎对我一个年轻的医生太过沉重。“因病致贫”的活生生例子摆在我的面前,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和使命。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建立了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以减轻老百姓的大病负担,给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就医诊治的经济负担。如果说这位老汉家庭的不幸是因为健康知识的贫乏,那接下来的另外一个患者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向老百姓普及医学知识多么迫切、多么重要。我一直认为,受过教育、有文化的患者会比较好沟通,容易理解医学上的问题,可这个病人改变了我最初的想法。那是我在内分泌科轮转时接诊的李某,组上收了一个37岁的2型糖尿病的病人,研究生学历,公务员,其家族有2型糖尿病史,外婆、母亲均患有2型糖尿病,询问病史中病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按我的推断,这样的病人应该很好管,起码沟通能顺畅,不需要花很长时间跟他“话疗”。我信心满满,糖尿病“五驾马车”我一定在住院期间把他教会。可第二天早上查房的过程令我灰心丧气,认知的偏差让他全然不接受科学健康的理念,依从性差,他还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令我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病人自述29岁体检,BMI29.4kg/m2,查空腹血糖6.0mmol/L,血脂高,血压高,还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典型的代谢综合症。医生建议他减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配合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李某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不饱,现在有得吃了,我特别喜欢吃到喉咙口的感觉,饱腹感让我很满足”。中午我给他测餐前血糖,正巧遇见李某母亲送午饭来,床头柜摆放的午餐很是丰盛,有鱼有肉,还有一大罐的米饭,完全没有遵医嘱糖尿病饮食。我急忙说道:“现在你不能这样吃了,糖尿病病人要按热卡计算每日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总量,饮食控制是基础,再配合着运动和药物,你这样吃,血糖下不来的。”我的一番话,似乎没有太引起这对母子的重视,只听见老太太满不在乎地说:“年轻人跟我们老年人不一样的,多吃才身体好,少吃多运动是我们老人家的事。”我被老太太的话堵了回去,瞬间我明白了,李某年年公务员体检,早就发现患有代谢综合征,短短几年,不到40岁的他,病情的发展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患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发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1],在这对母子的认知层面,完全没有意识到糖尿病的凶险。住院期间予短期强化降糖,病人拒绝了,担心这么年轻就打胰岛素会上瘾。也不想这么早吃西药,害怕耐药,说他有在间断吃中药调理,并安慰我说不要紧的。我一时竟无言以对。我意识到他们对糖尿病认知误区之深,甚至不愿意承认得病的现状,是因为糖尿病暂时还没有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不敢想象,如果他不转变观念,不进行糖尿病饮食,不规范化用药,不定期监测血糖,若干年后,一旦出现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或者并发严重的不可逆的靶器官损害,如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肾病,抑或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他还能如此从容吗?住院期间,我苦口婆心地对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希望提高他对糖尿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意识,让并发症来得晚一些,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延长他的寿命,这也许是我当时能为他做的。在熙熙攘攘、持续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病房里,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生老病死的故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保障全民健康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也由此耗费了国家大量的医保资源,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慢性病治疗手段仍然十分有限,我们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更要注重预防疾病。上医治未病,而非已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预防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早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就可以让老百姓对疾病有更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疾病的知晓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挽救更多的病人和家庭。试想,如果刘某瓣膜受累早期就行手术治疗,心脏就不会发展到目前这种不可逆的损害程度。儿子健康,刘老伯就能老有所依,过上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惜他们错过了有效的治疗机会,任由疾病把他们一步步推向生活的困境。如果李某从小就有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就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不会在这么好的年纪患上糖尿病,国家也可以减少后续的医保费用,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开展健康知识宣教活动,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应该要从娃娃抓起。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健康知识讲座,给孩子们普及一些医学常识,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成为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人,这些都是我们医生守护健康、为全面小康所担负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总之,要实现健康中国,一是普及疾病预防常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二是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文章来源:《福建医药杂志》年第6期

“健康教育”栏目征稿启事

为了贯彻中央建设健康中国的精神,提高医务工作者健康意识,从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让杂志服务健康中国,《福建医药杂志》自年开始,新设置“健康教育”栏目。对该栏目优质来稿,本刊将优先发表。投稿请附个人简介,本刊将刊登以宣传作者。欢迎同时提供一段视频(5分钟以内),可附上图片或操作方式等,对文章进行补充说明,以展示作者风采,编辑部将择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zlyy/13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