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温斌在多年的从医道路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挽留患者生命,他不断超越自己,挑战高难度手术。一个医生,对患者最大的仁爱还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
年10月26日夜晚,河南省新医院外,一阵犀利的急救车警报器声划破夜空。一名59岁的男性患者因患急性心肌梗死伴室间隔穿孔生命垂危。此时,心脏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们已经早早地守候在急诊科门前。在急救车停稳的一刹那,患者被迅速地抬下了车,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开始。
四肢冰凉,意识淡漠,在呼吸机、主动脉球囊反博泵(一种支持心脏功能的设备)和大剂量升压药的支持下患者的血压也只能勉强维在80/60mmHg左右;40℃的高烧,无尿(之前依靠透析排尿),大便失禁……病人的体征不断恶化。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
李温斌
三附院心脏外科兼职主任、医院心外科专家李温斌是这场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就在几个小时前,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这名重症患者最终得以手术。
被送进手术室的患者名叫李可(化名),20天前,因为恶心、呕吐并伴腰背部放射痛,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然而,经过几天的治疗,他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随后,李可医院经心脏彩超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并形成室壁瘤。这意味着,他随时都有心脏破裂和猝死的可能。
李可被立刻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先后采取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辅助治疗、血液透析治疗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手段。但随着室间隔穿孔的扩大,突如其来的肺部感染令他的病情急转直下。
10月26日,就在手术前的数小时。面对李可复杂的病情,医院邀请了国内心脏外科领域的专家李温斌为其会诊。
李温斌要为李可开展的是一项名为“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穿孔旷置术”的心外科高难度手术。这类手术此医院开展,而如此难度的急诊手术在国内则未见报道。尽管如此,李温斌已经容不得迟疑。由于李温斌所在的三附院平时从未做过这样大的手术,一时间连院方也出现了犹豫。此时,李温斌为了为患者赢得手术的机会,医院负责人,表达了希望为患者手术的愿望。“如果此时开展手术,患者或许还有一丝生的可能。如果不做,结果只能是患者死亡。”李温斌说。
急性心肌梗塞是我国目前常见的急重症疾病,也是造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属于冠心病的晚期阶段,大约1.3%-2.0%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并发室间隔穿孔,自然死亡率高达80%。起病后25%的患者于24小时内死亡,50%在1周内死亡,70%于2周内死亡,发病后生存1个月以上者仅有20%。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施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时间的选择需权衡利弊,争议颇多。然而,随着李可的病情极具恶化,时间越来越紧迫。最终,在李温斌的坚持下,医院各部门做好手术准备,到完成转院,将患者推进手术室,中间仅用了3个小时。
深夜,三附院手术室第8手术间灯火通明。无影灯下,手术紧张进行着。此时,李温斌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指挥,更是一名直面死神的战士。在他的主刀下,一个5×6cm大小并随时有可能破裂的室壁瘤被成功切除。一个直径20mm大小的室间隔穿孔也被成功旷置修复……最终,手术历经5个小时才顺利完成。而此时,李温斌的心才稍稍平静。“病人术后10天即康复出院,目前患者已正常工作。”李温斌说。
对于李温斌而言,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力排众议,为重症患者赢取宝贵的治疗机会了。年,一名来自河南郑州的35岁男性冠心病患者因为心脏冠脉造影看不到冠状动脉主要血管,并且心脏巨大(左室直径85mm,正常值小于50mm),反映心脏功能的射血分数仅20%(正常值:50%-75%),手术风险过高,得医院拒绝手术。同样是李温斌,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反复调整光线,最后依稀看到了血管,才为患者赢得了手术的机会。就在该患被推上医院的手术台时,因为病情严重,麻醉师都因为害怕担责而拒绝为其麻醉,同样是李温斌的坚持,最终为患者赢得了生的机会。还有一名来自湖南的3岁患儿,父母均为残疾人士,家境贫困,曾于年在美国基督教会的资助下赴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寻求手术治疗,但因病情复杂难以手术。这家医疗中心建议患者家长放弃治疗,可做为父母,他们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得知李温斌大夫擅长复杂重症心脏手术,便千里迢迢进京求医。在医院,患儿最终在李温斌的主刀下完成了手术,并且发育良好,如今已经上学。
年,李温斌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年9月考入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研究中心(简称心肺中心),攻读心脏外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年6月李温斌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北京市心肺中心——医院心外科工作。年,他赴海外留学并于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任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医疗组长,主要从事先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大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在多年的从医道路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挽留患者生命,他不断超越自己,挑战高难度手术。其中,第一例由中国人主刀的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ROSS手术)便是由李温斌完成的。
那是年的一天,11岁的女孩小华(化名)在一次体育课中意外晕倒。随后被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因为主动脉瓣是人体心脏上的最重要瓣膜,直接关系到心脏功能的好坏。如果主动脉瓣病变严重,将造成患者死亡,多数为猝死。
目前,这种病在国内主流的治疗方式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但术后需要终身服药抗凝治疗,同时还有出现脑出血、脑血栓等并发症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能够供儿童使用的小号人工心脏瓣膜,又由于儿童的身体处在发育期,等到体格发育到一定程度,还有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在未来甚至会影响到女孩的生育。如此一来,小华的父母犹豫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华的父母听说了一种名为“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的手术,据说可以避免这些弊端,而且移植后的瓣膜还能随着孩子的身体生长,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痛苦。为此,他们专门找到了医院的李温斌,希望李大夫能够挽救他们的女儿。
在当时,能在国医院少之又少,仅有的几例手术也都是由外籍医疗专家主刀。小华的父母找到李温斌,主动提出了要进行这种手术,这令刚刚回国不久的李温斌十分惊讶。“在那个时候,国内的很多医生对这个手术都不是很了解,患者家属能够自己提出来真的很难得。”李温斌说。
看着眼前这名只有11岁的女孩,望着女孩父母眼中热切的期盼,李温斌最终选择了同意了为这名幼小的患者进行手术。“女孩太小了,如果换瓣,以后问题太多。如果采用机械瓣,未来可能影响女孩生育。孩子长大以后还要进行二次手术,加大病人痛苦。如果能够进行ROSS手术,对女孩无疑是最好的。”然而,李温斌的心中也有顾虑,毕竟这是国内第一次由中国大夫主刀进行这样的手术。“为了保证手术的万无一失,我反复观看了国外心脏外科专家的手术录像。甚至,还准备了一套备用方案。如果ROSS手术不顺利,我们就转而开展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李温斌说。
最终,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其实,为了开展这次手术,李温斌所做的准备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时候,参加工作不久的李温斌了解到国外有一种ROSS手术对于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是苦于国内没有人开展。于是,在海外留学期间,李温斌把ROSS手术作为学习的重点,前后跟随导师参加该类手术数十例。这使得他对这种手术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海外学成归来,不肯服输的李温斌一直盘算着要把这一手术带到国内,为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解除病苦。为此,他在回国后又潜心钻研数月,最终才有了对小华的成功手术。
如今李温斌做过的ROSS手术已经有几十例,成功率高达98%。
然而,就在ROSS手术仅仅开展了几年以后,新的问题却出现了。由于ROSS手术是利用病人本身健康的肺动脉瓣代替病变的主动脉瓣,这样一来,病人的肺动脉瓣就需要有新的代替品。在同一手术中,病人的肺动脉瓣必须用来自供体的“同种瓣”代替。这种供体则必须来自刚刚过世的遗体捐赠者。由于我国公众的传统观念和现行政策的关系,遗体捐赠这一话题一直被不少人忌讳。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可以用来进行医疗的供体数量少之又少。由于供体数量所限,ROSS手术也不得不开展得越来越少,直至暂停。
年,李温斌被清华大学材料系邀请为学生们讲“组织工程瓣膜”课程。这门课程是由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举办的空中课堂内容。为了在4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李温斌翻遍了相关文献。也正是这一次授课,让他对“组织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能用组织工程的办法造出‘同种瓣’的替代品,那么暂停的手术不就可以重新开展了吗?”李温斌说。
年,随着“同种瓣”短缺的加剧,李温斌正式开始着手准备“组织工程血管和瓣膜”的研究。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这项研究正式启动。
李温斌研究的是第三代组织工程血管,又被称为智能化的组织工程血管。他将血管原有的细胞清除,再通过最新的生物学技术处理血管壁,使得其在移入受者体内后可以自动吸引患者自身的细胞在血管内生长,最终演变为患者自身的血管。如今,李温斌和他的同事就这一技术已经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初步完成了科研工作,正在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检验。
尽管在科研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李温斌告诉《民生经济》,一个医生,对患者最大的仁爱还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医术提高了,患者的花费才能减少,病人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医治,治疗也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年,李温斌为一位患者做心脏搭桥手术,当时这位患者只花费了多元,并且在手术后几天就成功出院。即便如今,李温斌做一台类似的手术也只要六七万元,这比其他大夫动辄十多万元的花费着实为患者减轻不少负担。“花费多少除了与病人的病种和术后恢复相关外,还与医生用药和材料选择相关连。我反对乱用药和乱用材料,因为这对患者没有任何好处。尽力将手术做好,减少术后的并发症,费用自然就降下来了。”李温斌说。
李温斌很忙。如今他每周都要完成十几台手术,一年下来要完成四五百台心脏手术。他还要坐诊,每周一和周二各半天。除此以外,科研和教学也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忙起来要熬到半夜。尽管如此,每天早上六点,李温斌依然能够早早起床。医院大院里的他,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在上班前到科室探望即将手术病人的习惯。
如今,李温斌做过的复杂手术的数量连他自己也无法记清了。其中也不乏“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大动脉根部调转术”“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单心室分隔合并大动脉调转术”等这样的国内首例。然而,他把这一切看得很淡。
尽管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但李温斌也有自己的烦恼。在他看来,如今复杂的医患关系已经影响了医生开展复杂重症手术的积极性。“一方面,开展手术都会有风险。即便成功率再高,也有不幸的时候。因此,医生在手术前,都会把手术风险详细地告知患者和家属,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但尽管如此,一旦意外发生,患者家属还是很难理解医生。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有时候,患者即便手术,也很难恢复到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的生活,这令很多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因此,不少医生本着‘明哲保身’的思想,害怕承担风险。这样一来,紧张复杂的医患关系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开展。”李温斌说。但是,他也表示:“当患者找到我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走投无路。因此,只要患者能信任和理解医生,我也甘愿为他去冒风险。”
采访结束时,医院的门诊大楼里已经空无一人,连电梯都已经停止了工作。李温斌和助手走在前面,走廊里响彻着脚步的回声,似乎在提醒着他:结束了今天的坐诊,晚上还有很多科研工作要做,休息只能再拖一拖了。
求真求实求善求美长按北京哪个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