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明日,20多位国内顶级医学专家
导读
1月9日,20多位国内顶级的医学专家将来丽水,医院的“创业创新科技大会”,期间他们将联手为丽水市民义诊。一起去看看不?
这次来的20多位专家,都是国内的顶级专家。平时想挂他们的专家号,排上好几天的队,还不一定能挂上。
义诊!义诊!义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明天,你不用排队,不用出专家费,只要拨打预约,根据你的病情,选择相应的专家,院方将为你安排救治时间。
据了解,他们中有2位院士,2位长江学者,10多位博士生导师。在为丽水医学界带来全新视野的同时,其中,13位院士、学者、专家将用半天的时间,联手为丽水市民义诊。
医院召开的科技大会,以“创业创新、融会发展”为主题,医院主要领导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和国内著名医学专家的结缘,增进医院科研进步和学科发展,推动丽水相干学科的共同进步,造福丽水百姓的健康事业。此次医院全面推动学科发展的号角,通过这次大会,他们将开启与全国优秀团队和知名专家通力合作的序幕。本次科技大会期间,将举行6场科研讲座,30多位专家参与义诊。
姚驰通讯员胡晓君
义诊专家,你相中哪个?
首席科学家、院士工作站樊代明,重庆人,消化病学专家,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第四军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
长时间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医学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前后承当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1、2、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获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国家医学院塞维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技最高成绩奖、求是实用工程奖等多项荣誉嘉奖。主编专著21本,担负基础医学精读系列丛书(10册)和肿瘤研究前沿(15册)的总主编,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数字化教材(53册)的总主编。担负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ut等10本国际杂志的编委、副主编或主编。发表SCI论文546篇。培养研究生共168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名,获全军优秀博士论文9名。
张志愿,男,1951年5月生,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牙医学院、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医学院fellowship。《上海口腔医学》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科学》主编。
善于口腔颌脸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口腔颌脸部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和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手术医治。已发表学术论文313篇(SCI收录76篇),主编专著11部、副主编5部和参编专著11部(英文2部),第一负责人承当国家“863”、“115”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面上5项等部、委级课题共19项;以第一完成人取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口腔科学》(第6版)全国统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各1项。被卫生部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10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银蛇奖”特别荣誉奖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1名,博士后3名。首席医学专家范先群,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材工程、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曾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2医院作访问学者;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BasPalmer眼科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15年9月当选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
长时间致力于眼眶病、眼肿瘤和眼表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1篇,其中SCI论文95篇,主编和参编专著36本。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6项,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作为第一完成人前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2项,获国家专利6项。曾获市卫生系统第九届“银蛇奖”、市“育才奖”、市卫生系统第四届“高尚医德奖”、连续四年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课题二等奖。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点工作先进个人、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能手。
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总干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五届亚太地区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李校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温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科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材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国际华人生长因子学会常务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药物与转化运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生物产业技术》杂志副主编、《Biomaterial》等杂志审稿专家、生物工程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屡次取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人材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点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教学名师,感动温州10大年度人物;前后承当国家973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等多项;取得国家新药、药械证书4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7部著作,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他领导的科研团队长时间致力于生长因子类基因工程药物工程化,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为我国加快开发具有自主国际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新药作出了突出贡献。特聘临床专家范新东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取得硕士学位。1995年是从邱蔚六院士,并于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医院参与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参与专委会委员,中国参与医师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儿科参与专委会副主委。创造性地将口腔颌面外科学与参与放射学相结合,专长头颈部疾病的参与医治,特别在脉管性疾病的综合医治领域成就突出。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46篇,其中,被SCI收录22篇;制定发表了国内第一部口腔颌脸部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主编1部专著颅脸部参与诊疗学,参编6部专著。负责承当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6项。胡永杰副教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善于于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肿瘤的诊断与综合医治,特别在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方面经验丰富,显微外科操作技能纯熟,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在国内处领先水平。近年来于颌骨功能重建及晚期口腔癌救治性手术等方面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发展,参与展开了多项临床新术式,得到业内同行的肯定。任职以来主持或参与攻关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1、二等奖等获奖课题7项;发表相干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8本,其中担纲主编秘书与主编张志愿教授出版了第一部《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彩色图谱》。连庆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院、医院院长,麻醉系主任,浙江省麻醉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疼痛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麻醉神经与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环境毒理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生殖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州医科大学-伯明翰大学麻醉、危重病和创伤临床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磁共振脑功能研究所中方所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小儿麻醉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疼痛学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温州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温州市临床麻醉质控中心主任,温州市临床用血质控中心主任。担负《中华麻醉学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常务编委,《PediatricAnesthesia》、《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中华麻醉大查房》、《麻醉与监护论坛》等数家专业杂志编委。入选为温州医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医学院教学名师、温州市拔尖人材、瓯越名医。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麻醉、器官保护、疼痛基础和临床、药物的成瘾和环境毒理。已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课题8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厅市级课题13项,个人科研资金700多万。以第一获奖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厅级科研奖项6项。已主编、副主编著作9部,参编11部。至今已发表论文278篇,其中SCI收录38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8篇),国家核心杂志90篇。钱文斌,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液科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血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浙江大学血液学博士学位;2002年起到德国基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1993医院血液科任职。善于血液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国内外首先报导端粒结合蛋白2(TRF2)的上调可能与肿瘤细胞耐药有关。研究了3氧化2砷引诱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急性白血病恶性细胞凋亡的机制和端粒和端粒相干蛋白在其中的作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前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1、2、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论文发表于Leukmia、LeukmiaRes等国际权威杂志。在国际和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论著6篇。作为负责及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医学科技创新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等多项奖项。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GeneTherapy、CancerBiologyTherapy、ToxicologyandAppliedPharmacology、Toxicologyinvitro、ActaPharmacologicaSinica杂志审稿人。沈倩文,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2002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全国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
王毅敏,主任医师,副教授,医院整复外科从事整形外科临床工作近十五年,他的主要临床专长包括颅颌面外科和美容外科。在颅颌面外科专业组10多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积累为他在美容外科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积累。他的临床手术基本功扎实,操作规范,精益求精。
目前的主攻方向包括美容外科(隆胸隆鼻隆颏重睑眼袋整形术脂肪抽吸脸部除皱)和脸部轮廓整形术(颧骨、下颌角肥大切除术等)。对美容外科中触及的各种手术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强调手术中的微创操作。对唇腭裂医治也有较丰富的经验,已申请加入了OperationSmile手术组,定期为患者行唇腭裂修复术。
主要论著集中于下颌角肥大手术切除方法及并发症比较、SMAS筋膜深层提紧的下眼袋整形术等。并参与了复杂颌面畸形中运用多向分层截骨的医治研究(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二等奖)中的重要工作。魏斌,博士,主任医师。全国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口腔干保特需科副主任。1993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3年获博士学位。从事口腔临床工作210余年,专业口腔修复学,善于各类疑问修复病例、种植修复、牙齿美容修复。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完成上海市级课题2项,取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次,取得发明专利1项。作为硕导,已毕业研究生10名。
杨驰,教授。1994年7月博士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留附属9院口外工作至今。于期间分别到美国UCLA/Kaiser医院/MGH/哈佛大学牙医学院/Maryland大学研修及讲学。现任医院口腔外科主任、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TMJ病学及合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外专委会TMJ外科协作组组长,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医师学会国际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编委。近些年欧美国际会议特邀发言共10次16个专题;7国12次国际手术演示;15国46名国际学者专程来沪观摩手术。承当完成20余项科研课题;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2篇;参编专著20部。曾获国家发明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申报专利12项,授权取得专利6项(第1位),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叶芃,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胸外科。198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胸外科工作近30年,对胸部肿瘤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深的成就。特别善于于肺癌骨骼化系统性淋巴打扫、中央型肺癌的双袖状肺叶切除、食管癌的各式根治术,全腔镜食管癌、肺癌微创手术、贲门癌扩大根治术和胸部肿瘤的规范化综合医治。推重多学科合作医治模式,对不同病例提倡个体化医治方案,使病人得到最大获益。现主持省厅级各类基础研究2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1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郑家伟,博士,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兼任国际脉管疾病研究学会(ISSVA)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脉管疾病学组副组长,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上海口腔医学》常务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编委,《ChineseJMed,CMJ》、《JOralMaxillofacSurg,JOMS》、《HeadNeckOncology,HNO》、《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多本专业杂志编委。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主编著作4部(英文1部),参编著作23部(英文2部)。发表论文296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教学论文38篇(SCI收录6篇)。参与制定《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口腔各科临床实习标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标准》》,领衔制定6项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治指南和1项口腔颌脸部恶性肿瘤医治指南,其中5项在国际杂志发表,取得了广泛认可,是中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治与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主要完成人和标书撰写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类、创新医治方法、制定指南和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担负七年制本科的理论授课任务,指点硕士生、博士生10余名,博士后1名。周国瑜,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医院激光治疗中心副主任。美国医学激光学会(ASLMS)会员、上海市激光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上海市制冷学会理事。长时间从事口腔颌面外科领域脉管瘤的诊断和各类疾病的激光、冷冻医治的运用及基础研究。善于颌脸部各种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激光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著名专家张志愿教授的领衔下,在国内外率先展开“手术翻瓣Nd:YAG激光治疗颌脸部静脉畸形”,取得了简化手术、减少出血并有效保存面神经的显著效果。针对临床上鲜红斑痣医治的医学困难,创建了非热效应的“氪离子激光光动力选择性医治”方法,取得了病灶消除而不留瘢痕的理想疗效,成为目前该领域的最好医治手段。另外在脸部激光医学美容、口腔癌前病变、初期癌瘤的冷冻医治领域具有较进修诣。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氪激光光动力选择医治鲜红斑痣的研究》、《颌脸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分类选择综合医治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论著《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图谱》、《临床血管外科学》、《激光医学》《口腔恶性肿瘤基础研究进展》等7部,发表论文14篇。
专家团队工作站葛明华,医院业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材,浙江省癌症中心头颈肿瘤中心负责人。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备案)——头颈肿瘤学学科带头人,获年度浙江省优秀医师奖。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头颈外科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审阅委员会委员,中国《甲状腺癌诊断标准》及《甲状腺癌医治质量控制标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候任主委、口腔颌面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外科分会副主委、外科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委会副主委;等。9届浙江省青联委员,12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0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院头颈外科。1999医院研修,2003年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班学习。2012年作为访问学者短时间出访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
善于甲状腺、口腔颌面、耳鼻咽喉肿瘤的外科医治和综合医治。特别是对甲状腺癌的手术演进、颅底相干头颈部肿瘤的手术医治、头颈部肿瘤术后大面积缺损的整复医治、颈淋巴打扫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已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40篇,SCI收录及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近20篇。主编《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颈淋巴打扫术》,副主编《头颈肿瘤诊断治疗学》,参编译《Ballenger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参编《肿瘤学》教育集、《浙江省恶性肿瘤医治管理与技术规范》。在唾液腺癌、甲状腺癌的基础及临床相干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工作,已完成或正主持、指点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课题。曾与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瑞士DentalSkeletalTissueResearchCenter联合培养博士生。林新平,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颅脸部生长发育及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1984年毕业于浙江省丽水卫生学校口腔专业,1989年考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原湖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口腔正畸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材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屡次被选派赴国外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英国威尔士大学牙学院访问学者,2000年挪威奥斯陆大学牙学院客座研究员。
从事专业口腔正畸学,主持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颅脸部的生长预测》在内的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共指点硕士研究生6名,担负副主编出版著作一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运用研究》获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担负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理事,浙江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医学会常务理事,《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口腔医学》、《上海口腔医学》、《口腔医学年鉴》编委卢海平,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医院口腔正畸学术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医院管理协会民营医疗机构管理小组副组长,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口腔正畸专科院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傅民魁口腔正畸研究中心副主任,CaseWesternReserved大学国际正畸培训部副主任,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美国Tweed基金会资深会员(Fellow),《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委,浙江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口腔医学会民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民营口腔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善于口腔正畸科常见病。 1988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90年就读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正畸研究生,1994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口腔门诊部前后做讲师、副教授,从事口腔正畸医教研工作。钱希明,现任中华医师协会腔镜血管外科协会参与瓣膜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分会心胸学组常委,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分会先心学组小儿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技艺精深、全面发展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从事心血管外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27年,至今已单独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300余例;微创心脏瓣膜手术1000余例;大血管疾病手术500余例;房颤外科医治近500例;冠心病外科医治800余例;心肺移植100余例;及胸部疑问手术约3000余例。曾在广东省霍英东心脏中心、上海儿医院进修。2004年后在澳大利亚多家医学中心工作。平均每一年单独完成心脏手术300余台。2008年开始在澳大利亚Alfred医院专职从事心肺移植临床工作。2010年6月经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协会中国交换与合作项目推荐,由医院人材引进。
2010年,钱希明主任组办了心脏中心,是省内第一个提出以团队医疗模式提供同质服务的理念。2011年钱希明主任在省内率先展开保存主动脉瓣的Florida术,医院大血管手术2年零死亡的奇迹。2012年钱希明主任在我省内第一个国际标准的杂交手术室运用“一站式主动脉杂交技术”医治弓部主动脉瘤弥补省内空白。2013年钱希明主任率先展开心脏及大血管多项微创手术,医院成为目前省内心脏大血管微创手术展开最广、水平最高的单位。2014年钱希明主任精深的瓣膜成形技术和大血管医治技术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拓展主动脉瓣及根部成形技术的新思路新领域,率先改进传统David技术,并命名为“David-18”。2015年钱希明主任团队在省内最早展开机器人心脏手术。
钱希明主任不断创新求精,医院心血管大外科成为浙江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心血管疾病综合整治中心。陈军贤,主任医师,教授,浙江大学及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9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消化专业负责人。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30多年,善于消化系统疑问杂病的诊治及内镜的操作。前后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现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省卫生厅平台重点项目1项,省中医药卫生重点项目1项,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等多项,成果取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徐学军,副主任医师,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20年。研究方向为下颌后缩正畸医治的临床研究。主持或参与厅局级课题3项,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IM收录1篇。善于各类常见错合畸形的矫治及骨性II类错合的矫形医治,包括对埋伏牙的导萌医治,正颌外科术前术后的正畸医治等。现任浙江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秘书。应振华,浙江缙云人,医院,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内科学教授,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学部主任,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健康教育学院副院长,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联合诊疗中心主任,国家数据库中心(CRDC)协作单位负责人,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单位(CSTAR)负责人,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研究协作单位负责人。从事风湿免疫病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
临床经验丰富,熟练地掌握风湿免疫病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疗。善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与医治。参与国家973项目研究课题并任分中心的负责人,目前在研省科技厅课题一项,具有科研经费30余万元。
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换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换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家委员会浙江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免疫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免疫学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免疫与变态反应分会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委员,世界医师学会软组织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编委和审稿专家。浙江省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成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等。赵杰,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骨科行政副主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附属脊柱外科中心工作1年。善于颈椎病、颈椎过伸伤、下腰痛及各种脊柱疑问疾病的诊治,特别在腰椎滑脱症的医治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入公道的生物力学理念,提出了“单枚融会器后路斜向植入式腰椎体间融会术”的手术方式医治腰椎疾患,并完成相干的基础及临床运用研究,在Spine、Eurospine等国外著名杂志上发表数篇相干论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荣誉。展开了“撑开复位医治腰椎滑脱症”,克服了传统提吊复位长节段固定、复位不足、力线不良等缺点,大大改良了腰椎滑脱症的医治效果。提出“颈腰综合症一期手术医治策略”,大大缩短了医治周期,明显改良医治效果。
作为主要申请人之一,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课题资助。目前是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创新团队(第二期)的带头人。现任国际矫形及创伤研究协会(SICOT)中国分会秘书长,北美脊柱协会、国际腰椎研究协会会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前后取得各类科技进步或医疗成果奖共7项,其中包括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二完成人)医院医疗成果1、2、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论文8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4部,主编助理1部,参编专著数十部。现每一年完成脊柱外科手术五百余台,并不断展开各种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朱振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招生专业骨外科。关节组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肢体残疾康复学会关节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副主编、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副主编、医用生物力学杂志编委及其他6本骨科杂志编委。
从事骨科临床21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近10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篇。由于成绩突出,遭到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重点培养。近年来,主攻关节外科、创伤骨科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曾赴欧洲和澳大利亚著名关节中心研修,在髋、膝等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和医治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1.人工关节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临床技术的探索、
定制型人工关节的临床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医治等
的研究,特别是人工关节晚期松动的机理和预防研究为目前国内外研究
热门,对保持人工关节长时间稳定性,提高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
意义。该研究方向前后获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并获多项国
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嘉奖。
2.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医治研究: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病发机理及药物预
防研究。通过组织形态学丈量及分子生物学视察探索骨质疏松症骨结构
和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局部和全身用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医治作
用及其机理。
中心实验室主任郭潮潭,省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轮状病毒等的细胞受体研究10余年。
在国内外工作期间一直从事流感病毒及其细胞受体的研究,至今已有2十年,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且取得了5项发明专利。取得了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等多项科研成果。前后入选2006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培养工程、2008年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2009年首批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3年入选“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目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流感病毒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团队主任。不但熟习传统医药学(中医中药),而且对现代医学和药学有较深的成就;不但熟习临床诊疗工作,而且在预防医学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回国后成立了浙江省流感病毒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团队。建立了国内外较全面的流感病毒研究体系和多个关键性技术平台。如流感病毒生物信息库、流感病毒抗原和抗体保存库、抗原更换平台、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和初建了流感病毒载体系统等。
标志性成果在2006年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鸡和鹌鹑是禽流感跨种间屏障感染人类的中间宿主。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新甲流”和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时,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上提供坚强的科学根据,及时建议相干部门对活禽市场的加强管理,必要时关闭活禽市场。被推荐且入选了“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特聘科研专家王如伟,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承当、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累计主持各类项目50余项,取得新药证书20项,生产批件28项,临床批件19项。
公司获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专利示范企业、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先进企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建设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浙江省中药制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现代植物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担负浙江省首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取得首个提取物的国际注册批件,制定国家标准50多项,主持参与了中国药典、商务部提取物物进出口标准、UPS标准品合作研发、农业部绿色产品标准多项,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主持完成多个药品、保健食品的国际注册和销售;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指点博士后2人,每一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是集专业技术、企业管理、国际合作、教学指点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材。童向民,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骨髓室主任,生殖中心实验室主任。担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中西医结合血液分会委员,免疫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2009年至德国基尔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淋巴瘤研究,美国CA协会会员。担负多本中华系列杂志和SCI期刊的审稿专家,担负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作为项目主持人承当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人员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一等奖1项,主持的项目取得浙江省医药卫生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国内一级刊物近20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合著《血液病的中医康复医治》等专著2本。科室副主任,骨髓室主任,生殖中心实验室主任。担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中西医结合血液分会委员,免疫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美国CA协会会员。善于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的骨髓诊断,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有丰富经验,尤善于骨髓穿刺等操作。(医院科教处提供)
白癜风治疗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