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心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以下简称“Castor?分支型支架”)于年6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注册证。近日,平医院介入病区主任朱培欣及其团队,成功应用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两例。
病例一:
患者为女性,46岁,主动脉弓为Ⅱ型弓,术前经CTA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夹层逆撕至左锁骨下动脉根部。使用Endosize软件评估显示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LCCA-LSA距离为15mm,精确测量LSA展开最充分时的钟向角和足背角分别为左前斜51°和头高7°(图1)。
病例二:
患者为男性,主动脉弓为Ⅱ型弓,术前经CTA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夹层逆撕至左锁骨下动脉根部。使用Endosize软件评估显示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LCCA-LSA距离为7mm,精确测量LSA展开最充分时的钟向角和足背角分别为左前斜45°和头高12°(图2)。
图1术前弓部三维重建评估(病例一)
图2术前弓部三维重建评估(病例二)
手术方案:
术者对两例病例进行充分评估后,决定选用Castor?分支型支架进行治疗,理由如下:
在两例病例中,破口均位于左锁骨下动脉LSA根部,近端锚定区不足,如果使用一般直管型支架,有发生I型内漏的风险。为达到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避免风险,只能选择覆盖LSA,或通过“烟囱”、“开窗”等技术重建LSA。而Castor?分支型支架定位于Zone2区,可向近端拓展锚定区,将锚定区拓展至15mm(病例一)(图3)、病例二同样也可将健康锚定区向前拓展(图4);(LCCA-LSA距离加上LSA直径)。
Castor?分支型支架采用软鞘跨弓,具有优异的跨弓性,能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弓型。
Castor?分支型支架近端采用三重小波段结构,紧贴血管壁,确保密封性,防止I型内漏的发生。
Castor?分支型支架的分支后移长度有5~30mm多种选择,适应不同的血管解剖情况,对于病例一,选用分支后移15mm的规格;对于病例二,则选用分支后移10mm的规格,可在重建LSA的同时,不影响LCCA血流。
图3使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将健康锚定区拓展至15mm(病例一)
图4使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将健康锚定区向前拓展(病例二)
手术过程:
病例一:
经术前测量得出,弓部近端锚定区直径为29.7mm,LSA远端直径为9.5mm,LCCA-LSA间距为15mm,因此决定选择近端直径为32mm,锥度6mm,分支直径10mm,分支支架后移长度15mm的Castor?分支型支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图5,图6),建立分支导丝通道后,导入Castor?输送系统并释放。
图5术前造影(病例一)
图6精准定位(病例一)
病例二:
术前测量得出,弓部近端锚定区直径为33.4mm,LSA远端直径为9.1mm,LCCA-LSA间距为7mm,因此选择近端直径为36mm,锥度6mm,分支直径10mm,分支支架后移长度10mm的Castor?分支型支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图7,图8),建立分支导丝通道后,导入Castor?输送系统并释放。
图7术前三维重建(病例二)
图8精准定位(病例二)
术后造影:
术后造影(图9,病例一)(图10,病例二)显示,Castor?分支型支架均定位精准,无移位;支架近端三重小波段密封性能良好,无内漏;LSA及LCCA血流通畅,破口被完全封堵,手术圆满成功。
图9术后造影(病例一)
图10术后造影(病例二)
Castor?分支型支架是全球首款通过微创伤治疗能同时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和弓部分支动脉的覆膜支架。其独有的“分支一体化”结构能够适应各种弓部解剖,主体和分支支架缝合为一体,并一次导入和释放,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体式分支支架的导入和定位难题,并具有内漏率低、侧支通畅性好等优势,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同时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Castor?分支型支架的上市,使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朝着主动脉弓部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也是从事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临床医生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寻求突破的治疗领域。
专家简介
朱培欣,平医院介入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介入治疗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从事综合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年在青医院CT室进修学习,年在医院进修MRI及介入放射学,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进修学习。近几年来参与完成市、局级科研成果7项,撰写国家级、省级论文15余篇,擅长介入治疗,尤其是神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及肿瘤综合介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开始组建介入病房并管理介入病房。
社会兼职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综合介入专业学组第一、二届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专业学组第一、二届委员;
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河南分会介入学组第一届委员;
平顶山市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
平顶山市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平顶山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第一届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科室简介
介入(放射)科是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多学科治疗于一体的多学科协作诊疗科室,涉及人体消化、呼吸、运动、泌尿、神经、心血管及外周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血管疾病),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特点:见效快、恢复快、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对患者损伤微小,且可重复性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微创治疗技术相互协作治疗等。
其诊疗范围包括:1、各种血管狭窄所致缺血性病变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2、各种实体恶性肿瘤的局部或区域性化疗及栓塞治疗:肝原发及转移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肾癌等的局部或区域性化疗及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治疗,3、各种动脉瘤:颅内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胸腹主动脉瘤等腔内隔绝治疗,4、各种原因所致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及气管、支气管、胆道等人体自然腔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5、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宫外孕、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宫颈癌、子宫产后出血等,6、静脉系统疾病: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布-加氏综合症的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及髂静脉压迫综合症的介入治疗,7、其它:股骨头坏死、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或治疗肺梗塞)、肝肾囊肿硬化治疗、各种实体瘤的穿刺活检、经皮胃造瘘、经皮肾造瘘等。病区目前医护人员21人,医生5人,包括副高以上职称2人,主治医师3人,其中介入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2人;护理13人,包括副高1人,中级4人;其他3人。
介入病区开放床位57张,设有VIP豪华单人间,重症监护抢救室,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导管室拥有高端DSA设备2台,B超机1台,麻醉机1台,射频治疗仪1台。我们学科以肿瘤微创、血管病腔内治疗作为学科临床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河南省较早拥有独医院之一,治疗方法全面、多样,疾病处理办法、治医院接轨,专业团队均衡,临床技术日益精进,学科逐步成长壮大,与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第二医院、医院、医院、郑州医院、医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平医院介入(放射)科以祖国医学浓厚底蕴为基石,以新兴的微创介入技术为桥梁,联系内科、外科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科室以“团结是基础,质量是生命,效益是动力,革新是出路”的科室发展指导方针,在微创治疗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微心声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