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常识 >> 医路通动脉硬化

医路通动脉硬化

 

本篇是医路通第三十三篇原创

动脉硬化不是一个小问题,上次一个客户年纪轻轻才40岁,在体检结果中就出现了动脉硬化的指征。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保险公司基本就拒保了。你知道动脉硬化是怎么形成的么?它有什么危害么?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动脉是指从心脏发出不断分枝成小动脉,而最后止于组织内的血管,它将血液由心脏运送至身体各处。动脉管壁较厚,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变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到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动脉硬化的早期进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出现并发症时往往很突然。

动脉硬化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以中老年人最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资料显示,50—60岁的中老年人,有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70岁的老年人,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为80%;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达到了90%以上。近年来,动脉硬化引起的死亡人数、死亡率都在不断上升。该病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以及遗传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二、动脉硬化的症状

动脉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数人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症状。

三、动脉硬化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动脉的管壁由三层膜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其中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其中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层的弹力纤维,弹性大,故又称弹力型动脉。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的中层富含平滑肌,故又称肌型动脉。小动脉是指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也属于肌型动脉,但内弹力膜薄而不明显,中膜的平滑肌也很少。

动脉硬化包括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三种主要类型。它们的病因、发病、病理过程及对机体的损害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和重要的类型。

1、细小动脉硬化

细小动脉硬化主要是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这种病变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在最初是一些细小动脉产生痉挛,之后是小动脉内膜下发生玻璃样变,弹力纤维增厚。随着病情的进展,细小动脉的中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的现象。如果是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会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使得脏器缺血,尤其是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

1)如果是在肾脏发生细小动脉硬化,可使一些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即肾硬化。到病程后期,大部分肾小球会消失,而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肾脏体积缩小最终可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2)脑部的细小动脉硬化常与脑部的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并存,病变轻者表现为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现象,重者可发生脑血栓、脑出血及脑软化,后果是很严重的。

3)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肥厚,病变继续进展,可致左室扩张,最终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临床上对细小动脉硬化程度的估计,除根据脏器受损的情况推测外,最有价值而简便的是眼底检查。眼底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反映其他脏器细小动脉的变化,尤其是颅内病变。如果患者是肾脏病变为主,必要时可作肾穿刺。细小动脉硬化的防治同高血压病。

2、动脉中层硬化

又称门克贝格氏动脉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病因至今未明。病变起自中年,随年龄增长病变日益加重。其病理改变为动脉中层肌纤维断裂、玻璃样变及坏死,弹力组织日渐消失而代之以钙化,致使血管变硬,曲屈延长。单纯的动脉中层硬化不引起管腔明显狭窄或破裂,因此不引起症状。体检可见颞动脉和四肢动脉变硬、扭曲,动脉收缩压升高。少数主动脉受累的患者其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主动脉扭曲延长。临床上该病无重要意义。

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肪、血栓、结缔组织、碳酸钙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如同粥样的黄色物质,进而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变窄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和重要的类型。

1)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是:血液中的脂质(脂肪和胆固醇等)在动脉血管壁内的积聚,形成了动脉粥样斑块(简称斑块,也称为粥瘤),即在动脉血管内壁上形成了凸出于血管表面的隆起。由于斑块的长期沉积、变大,导致所累及的动脉管壁进一步增厚、变硬、变脆、失去弹性,造成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当斑块突发破裂时,其中的粥样脂质就会暴露在血液中,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可导致血管管腔堵塞而中断血流。另外,血管中的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和年龄等因素。

①高血压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加,同时会损伤动脉血管壁的内皮,使得内皮下的组织暴露,脂质成分比较容易侵蚀到内皮下,也就是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尤其是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受到血流的冲击力会更大,更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时间更早且程度更重。控制好高血压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高血脂

血脂过多,会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③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胰岛素水平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而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损伤内皮细胞。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富含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后者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④吸烟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健康的年轻男性而言,吸烟是动脉硬化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动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损伤甚至诱导其坏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且吸烟时间越长、每天吸烟量越大,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吸烟明显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⑤肥胖

肥胖,特别是腹部和躯干肥胖者,脂肪含量较高,血液较容易粘稠,易形成血栓,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肥胖还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而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又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减肥可降低所有这些疾病的风险。

⑥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⑦遗传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多种基因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家族中如有一人或多人罹患脑血管疾病,则提示患者会有较高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家族中有年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会明显增高。

⑧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45岁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3)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大、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轻者无任何临床表现,随着动脉粥样斑块的增大,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动脉遍布人体各处,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地方,比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部位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①主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主动脉直径粗,一般来讲粥样硬化不会引起供血问题,主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无症状。

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时,由于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就会有胸痛或胸部不适(心绞痛)、气促、乏力、心悸等表现;当动脉粥样斑块突然破裂时,会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心脏病的一种),出现猝死。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的危害是最大的。

③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侵犯脑血管时,可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导致脑缺血、脑萎缩。当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时,会形成血栓,可造成脑中风(脑梗死)等疾病。

④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较粗大,血液直接供应脑组织和五官等重要器官。颈动脉粥样硬化就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时间长了会导致脑萎缩。若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会阻塞动脉血管,可造成失明、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⑤肾动脉粥样硬化

会引起夜尿增多、顽固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在应激状态下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⑥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严重时肠壁坏死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

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当动脉粥样硬化侵犯肢端动脉时,引发血液循环不良。患者早期症状表现为行走时腿部疼痛,如在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肢端麻木、无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疾病晚期还可能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伤口难以愈合,严重者可能需要截肢。

4)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动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当粥样斑块缓慢地侵入血流路径并发展到阻塞动脉腔时,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于粥样斑块突然破裂,使血液凝结,在动脉内形成血栓。此情况出现于大脑时,即出现脑血栓,可引起脑中风;此情况出现在心脏时,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都要紧紧抓住防治动脉硬化这一环节。

四、动脉硬化的预防

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动脉硬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基础。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戒烟、远离二手烟。

2、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

3、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4、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五、动脉硬化的诊断

动脉硬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病情,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出现症状时往往硬化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因此具备家族病史或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接受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同时,一旦发觉自己出现器官、组织缺血的迹象,如四肢麻木、胸痛、经常头晕目眩时,应记录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并尽快就医。

动脉硬化的诊断需要做以下检查:

1、一般检查

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以及眼底检查等。

2、血流变学检查

此项检查可发现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液粘滞度(注: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有增高的现象,而且血小板的活性也会增高。

3、X线检查

可显示出动脉血管硬化之后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状况,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之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有重要意义。

4、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显示出动脉斑块的性质、血管腔形态及血流状况。

5、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

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

6、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六、动脉硬化的治疗

动脉硬化一旦确诊,患者首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服用药物帮助降低胆固醇、控制高血压,并积极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病的因素。病情严重时还需要采用手术或介入治疗(微创)方法。

1、通过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凝血药来控制病情。其中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栓的形成。

2、对于血管狭窄比较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方法(把狭窄的血管扩张开、并放入支架)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冠脉搭桥术”,是在充满动脉血的主动脉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间建立起一条畅通的路径。医生会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胸廓内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让血液绕过狭窄的部分,到达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进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该手术已非常成熟,对冠心病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医生在患者大腿或手腕血管处插入导管,沿血流方向伸入到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先使用球囊(气球样的装置)扩张狭窄的血管,必要时还会放入一个或几个金属支架,达到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

Vivian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zlyy/12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