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动脉根部病变治疗专科医院 >> 主动脉根部病变饮食 >> 细节决定成败Culotte术后边支急性

细节决定成败Culotte术后边支急性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郭淑娟┆制版李娜据报道,双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那么,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应如何预防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史

76岁男性,因“间断胸闷、胸痛8月余,加重1天”入院。

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达/70mmHg,自服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30年,5支/日,未戒烟。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57mmHg。神清语利,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肋下未及,无压痛,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64×/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9%,血红蛋白96g/L,血小板计数×/L。

生化:血糖4.54mmol/L,尿素氮6.6mmol/L,肌酐71.2μmmol/L,血钾4.14mmol/L,血钠mmol/L。

血脂检查:甘油三酯0.97mmol/L,总胆固醇3.6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16mmol/L。辅助检查心电图图1

超声心动图:左房稍大,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胸片:双肺纹理稍重,心影饱满。

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LM)未见狭窄病变。前降支(LAD)中段可见最重70%弥漫病变。回旋支(LCX)近段可见斑块形成。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弥漫斑块形成,后三叉分叉处90%~95%狭窄,左室后支(PL)中段60%~70%弥漫病变,后降支(PD)开口95%狭窄,中段80%局限狭窄(图2)(图3)。图2图3入院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I级(极高危)诊疗过程病例特点RCA后三叉部位分叉病变,PL及PD供血范围大。策略分析本例为真分叉病变,且分支血管重要。因此,治疗策略首选双支架技术。考虑到Crush技术会使分支血管开口支架变形明显,增加了再次将导丝及球囊送入分支血管的难度,以及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低的缺点,我们采取了Cullote技术,最后使用小球囊、低压力对吻扩张。手术过程选择6FJR3.5指引导管送至RCA开口,送入BMW导丝通过病变至PD远段,送入Fielder导丝通过病变至PL远段。使用1枚2.0×15mm球囊分别于RCA-PL、RCA-PD后三叉病变处以14atm×10s预扩。先于PD开口置入1枚2.5×14mm支架(图4左),以14atm×10s释放,后于RCA-PL分叉病变处置入1枚2.5×18mm支架(图4右),以14atm×10s释放。交换导丝后,使用2枚2.0×15mm球囊于后三叉部位行对吻扩张,造影示RCA后三叉病变处局部无残余狭窄,血流恢复良好(图5),结束手术。图4图5术后情况术后30分钟,患者突感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测血压/70mmHg,心电图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图6),考虑RCA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即行急诊PCI。图6再次手术过程紧急行冠脉造影示:PD自开口%闭塞(图7左)。行PCI术,送入6FJR3.5指引导管于RCA开口,送入2根导丝分别通过病变至PL、PD远段。分别送入2枚2.5×15mm球囊于RCA-PL、RCA-PD原支架内以14atm×10s对吻扩张后,造影PD全程显影,其中段病变狭窄超过80%(图7右)。于PD中段病变处预扩张后,置入1枚2.5×18mm支架(图8左),造影示RCA后三叉病变处及PD病变局部无残余狭窄,血流恢复良好(图8右),结束手术。术后患者胸痛消失。图7图8服药情况

阿司匹林mg,1次/日,po;氯吡格雷75mg,1次/日,po;硝酸异山梨酯10mg,3次/日po;美托洛尔25mg,2次/日,po;辛伐他汀40mg,1次/晚,po;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日,po。

患者病情好转,术后第6天出院。

术后随访1年,患者未再发生支架血栓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本例总结本例患者术后30分钟突感胸痛,心电图示相应导联ST段抬高,急诊冠脉造影示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引起支架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有:①术前双抗应用不充分。特别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血栓负荷重,再接受复杂的双支架技术,常规剂量的双抗可能不足;②对吻扩张时,使用小球囊、低压力,可能导致分叉部的支架扩张不充分,贴壁不良。专家讨论陈珏(医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跟支架远端病变有关系,该病变处狭窄很重,所以血栓形成只出现在后降支,而没有到后侧支。刘兵(医院):首先,本例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策略上我建议采取单支架策略。本例患者76岁,术前中度贫血,以及有没有肠道、肿瘤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考虑,因为会影响到手术策略。例如考虑到双抗的问题,如果选择简单术式,万不得已要停止双抗的话,风险相对较低;而双支架术式复杂,处理起来会比较被动。

聂绍平(首都医科医院):术后边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操作技术都有一定的关系。本例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大的问题,但处理分叉病变有一些细节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1.Re-wire技术:边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有:夹层没有覆盖完全或者边支支架选择偏小,对吻扩张的时候出现支架贴壁不良。这两个原因均跟Re-wire技术有关,即需要特别注意导丝穿过的位置。①如果用Crush技术,导丝一定要从支架中上部网眼穿过去,如果从下部网眼穿过去,对吻的时候就会出现覆盖不全;②如果用Cullote技术,恰巧相反,应该是下部网眼穿过去,否则会把支架挤到中间。因此,如果导丝穿过支架网眼的位置不理想,就要重新穿,不要怕麻烦。本例中,后降支支架置入后,开口可能还是有残余狭窄。

2.球囊对吻扩张:①由于支架球囊和后扩球囊的顺应性完全不一样,因此,不要为了为患者省钱而使用支架球囊,一定要用后扩球囊;②一定要分步扩张。国外研究表明,边支以22atm高压扩张,对吻扩张的时候释放压力可以稍微低一些(例如:10atm),可以明显改善预后;③对吻的时候,两个球囊的位置以及回爆的时间是否同步很重要。如果不同步,就需要再进行一次。因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边支支架贴壁不良,或者支架嵴移行。

本例作者:首都医科医院陈步星胡宏宇付强









































广东白癜风医院
口碑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mkb.com/wahl/64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