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现在频频发生的一种情况,其中有很多甚至是年轻人,都在各种因素之下发生了猝死。那么到底该怎么预防猝死呢?
怎样预防猝死
1.定期体检:老年人本身是心脏病及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医院进行体检。青、中年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定期体检及早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减少猝死风险。在做心脏方面相关检查时,建议除了做心电图检查,还要做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有些单位体检或体检部门未做这些检查,会遗漏相应心脏病情况。
2.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即使原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会引发室颤的发生。所以,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不可过快过长。每天有一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缓解疲劳和精神紧张,使心脏及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吸烟、过度饮酒、高脂饮食及肥胖会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大量饮酒及情绪激动会使血压升高,心脏缺血缺氧加重,而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定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长期过度疲劳会引发身体出现一些改变。如:焦虑易怒、烦躁情绪难以控制、记忆力减退、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及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脱发明显等。当机体出现这些情况,应意识到自己可能疲劳过度,应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有些人在发生猝死前是有一些表现的,如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甚至面色苍白、出大汗情况发生。当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工作,尽可能平卧休息,服用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如不医院救治。
身边发生猝死事件该如何处理?
猝死防不胜防,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地点,可以发生于任何人。最后我们讨论一下身边发生猝死事件时,如何处理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呢?一个猝死的病人,心跳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脑组织则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会脑死亡!而救护车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到达病人身边的,所以学习一点急救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时刻可能会救了家人或者别人一命。发生猝死后前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抢救开始越早成功率越高、后遗症和并发症越少。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如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首先不要惊慌,切记,医院!
第一步:只有自己一人的情况下,先拨打急救电话或,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的位置。如果有别人在场,让别人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步:立即让病人平躺仰卧,下颌抬起,头部后仰。
第三步: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其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连续用力快速垂直向下按压,频率每分钟次以上,按压幅度至少5cm。未经心肺复苏培训者,可以只按压,不必吹气,一直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这几分钟胸外心脏按压可以让血液中的氧气维持最低限度的脑部供氧,避免脑死亡,为成功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四步:如果配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场所,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猝死前的征兆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大多人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