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一、危险因素 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是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共有)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病变位于主-髂动脉者,疼痛在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病变在股动脉者,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核心临床表现: 1.间歇性跛行 2.肢体疼痛 3.动脉波动减弱 4.皮温减低 5.溃疡坏疽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一般检查: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以及眼底检查等; ②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及节段动脉压测定; ③X线平片:有时可见病变动脉段有不规则钙化,患肢远侧段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变化; ④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确定诊断及选择术式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都能达到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
鉴别点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
多见于45岁
青壮年多见
血栓性浅静脉炎
无
常见
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
有
常无
受累血管
大中动脉
中小动脉
其他部位动脉病变
多见
无
受累动脉钙化
可见
无
动脉造影
广泛性不规则狭窄和节段性闭塞,硬化动脉扩张、扭曲
节段性闭塞,病变近、远侧血管壁光滑
四、治疗 对易患因素加以控制和处理,症状明显,可考虑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处理方法有:减轻体重,禁烟和适当活动;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烟酸肌醇酯、前列腺素和妥拉唑林等。 2.手术治疗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者。剥除病变段动脉增厚的内膜、粥样斑块及继发血栓,不需要置入人工血管且无感染危险。 (3)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做搭桥转流。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章重点)
一、病因与病理 1.病因 外来因素:吸烟、寒冷与潮湿、慢性损伤和感染。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此外免疫功能紊乱在本病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A图: B图: C图:
2.病理 ①始于中小动脉,然后累及静脉,由远端向近端进展。下肢多见。 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相对正常。 ③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④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⑤虽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受累静脉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二、临床表现和分期 1.临床表现 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②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③感觉异常; ④患肢疼痛,早期血管壁炎症刺激末梢神经,后因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⑤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严重者,患肢末端出现缺血性溃疡或坏疽; 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⑦患肢出现复发性游走性浅静脉炎。 特性:游走性浅静脉炎 共性:①间歇性跛行;②肢体疼痛;③动脉波动减弱;④皮温减低;⑤溃疡坏疽。
2.分期临床上分为4期。 Ⅰ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Ⅱ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分为:Ⅱa>m;Ⅱb<m。患肢皮温降低、色泽苍白更为明显。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Ⅰ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Ⅲ期:以缺血性静息痛为主要症状。剧烈持续,夜间更甚,除Ⅱ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水肿。组织濒临坏死。 Ⅳ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全身毒血症状。病变动脉完全闭塞,踝/肱指数<0.3。 分期(核心知识点)
症状
动脉搏动
组织
一期
无明显临床症状
减弱
开始缺血
二期
★活动后间歇性跛行
消失
缺血加重
三期
静息痛
消失
濒死
四期
坏疽
消失
坏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要点: ①大多数患者为青壮年男性,多数有吸烟嗜好;②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症状;③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④患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易致动脉硬化的因素。
2.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①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 ②皮肤温度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 ③患肢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④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试验阳性者,提示患肢有严重供血不足。 (让患者抬高右下肢80度,1分钟后下肢皮肤苍白,再让其下肢垂于床沿,大约1分钟后下肢皮肤颜色方恢复正常)
(2)特殊检查: ①肢体血流图:利用容积描记仪测定并记录搏动血流量;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明显减少,动脉严重狭窄。 ②超声多普勒检查: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显示动脉的形态、直径和流速等。 ③动脉造影:患肢中小动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典型X线征象。最常累及小腿的3支主干动脉(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后期可以波及腘动脉和股动脉。动脉滋养血管显影,形如细弹簧状,沿闭塞动脉延伸,是重要的侧支动脉,也是本病的特殊征象。 动脉造影:可见受累血管狭窄或中断,周围有侧支血管,而近、远端血管正常,即呈节段性改变。动脉造影直观、可靠,为确诊和手术提供依据,是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检查与诊断
3.鉴别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活动期常有红细胞沉降率增速,免疫球蛋白升高;动脉造影可见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开口处狭窄或阻塞。 (3)糖尿病足:由糖尿病造成的肢体坏疽,都有糖尿病史及其临床表现。 四、预防与治疗 一般疗法: 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 患肢应进行适度锻炼,以利于促使侧支循环建立。 1.药物治疗 ①中医中药。②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a:前列腺素E1;b:a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兴奋剂,如妥拉唑林等;c:硫酸镁溶液,有较好的扩血管作用;d: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黏度,对抗血小板聚集。③抗生素:并发溃疡感染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2.高压氧疗法 3.手术疗法 (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适用于腘动脉远侧动脉狭窄的患者。切除范围应包括同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和神经链,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近期效果尚称满意,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2)动脉重建术:手术方法有两种:①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②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的动脉阻塞。利用内膜剥离器,或直视下切开动脉壁,将增厚的内膜连同血栓一并切除,然后缝合动脉壁切口。对于动脉广泛性闭塞,即腘动脉远侧三支动脉均已闭塞时,可试用以下术式:①大网膜移植术;②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4.创面处理干性坏疽创面,应予消毒包扎,预防继发感染。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组织坏死已有明确界限者,或严重感染引起毒血症的,需做截肢(趾、指)术。
第三节 下肢静脉疾病
一、下肢静脉解剖与生理 下肢静脉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和肌肉静脉组成。 ①浅静脉,有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 ②深静脉,小腿深静脉由胫前、胫后和腓静脉组成。 ③小腿肌肉静脉,分为: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直接汇入深静脉。 ④交通静脉,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小腿内侧的交通静脉。 大隐静脉解剖: 大隐静脉及上段属支 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注入股总静脉。大隐静脉在膝平面下,分别由前外侧和后内侧分支与小隐静脉交通;于注入股总静脉前,主要有五个分支: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外侧静脉和股内侧静脉。
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相交通 小隐静脉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逐渐转至小腿背侧中线并穿入深筋膜,多数注入腘静脉,少数上行注入大隐静脉。 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方向示意图: 静脉瓣: 静脉瓣膜由两层内皮细胞折叠而成,内有弹力纤维。正常瓣膜为双叶瓣,每一瓣膜包括瓣叶、游离缘、附着缘和交汇点。瓣叶、附着缘与静脉壁三者构成的间隙称瓣膜袋。 静脉瓣膜具有向心单向开放功能,关闭时可忍受mmHg以上的逆向压力,足以阻止逆向血流。 瓣膜结构异常可有:先天性,如小瓣膜、裂孔、缺如等;继发性,如血栓形成使瓣膜遭致破坏;原发性,长期逆向血流冲击,使瓣膜逐渐变薄、伸长、撕裂,最后发生增厚、萎缩。 静脉瓣膜解剖结构: 静脉瓣莫解剖结构 生理: 下肢,浅静脉占回心血量的10%~l5%,深静脉85%~90%。 下肢静脉血流能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 ①静脉瓣膜向心单向开放功能; ②肌关节泵的动力功能; ③其他因素:胸腔吸气期与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作用;腹腔内压升高及动脉搏动压力向邻近静脉传递。 下肢静脉压与活动与否密切相关。以踝部平均静脉压在静息态仰卧位时仅为12~18mmHg,坐位时升至56mmHg,立位时高达85mmHg。 下肢活动时,使肌组织血容量降低50%,足部静脉压下降60%~80%。因此长时间的静息态坐、立位,下肢远侧的静脉处于高压与淤血状态。 下肢静脉曲张分类: 原发性(单纯性):深静脉正常。 继发性:深静脉病变或动静脉瘘的合并症。 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1.病因和发病机制 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浅静脉内压力升高 ①遗传因素可导致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 ②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可增加血柱重力。 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亦可造成静脉压力升高。 离心愈远的静脉承受的静脉压愈高,因此曲张静脉 在小腿部远比大腿部明显。 2.临床表现 浅静脉曲张:下肢皮下迂曲扩张的血管,随病变程度而范围不同,主要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曲张,管径大于4mm。 肿胀、疼痛、酸胀、沉重感:为较重的表现,多发生在深静脉有病变,原发性,症状和肿胀轻微,继发性,症状严重。 皮肤改变:内踝周围色素沉着,甚至溃疡。 (特点: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临床表现(图): 曲张,肿胀,疼痛,皮肤改变 3.体格检查: ①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让患者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 同样在腘窝部扎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的功能。 如在未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的静脉在30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大隐静脉功能试验(屈式试验) A.平卧抬起患肢,在打退还不接扎止血袋;B.站立放松止血带浅静脉充盈为阳性 (示瓣膜病损) ②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患者用力踢腿或做下蹬活动连续l0~20次。此时,由于小腿肌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 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 交情颇深! 潘氏试验 潘氏实验 A.站立扎止血带;B.屈伸膝关节浅静C.脉曲张加重,小腿胀痛为阳性 (是深静脉阻塞) 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患者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柏氏试验 ●检查交通支瓣膜功能 ●目前少用 柏氏实验
实验室检查: 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3.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症状相对严重,做下肢活动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不能降至正常。 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造影显示静脉全程通畅呈直桶状,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 彩色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 (3)动静脉瘘: 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有时可扪及震颤或有血管杂音,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增粗。 4.治疗 (1)非手术疗法: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①病变局限,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②妊娠期发病;③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差,以利回流,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之闭塞。适用于少量、局限的病变,或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硬化剂渗漏可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引起血栓形成。 (3)手术治疗 适应症:用于下肢浅静脉瓣膜和交通支瓣膜关闭不全而深静脉通畅者Perthes试验阴性。 禁忌症:深静脉阻塞而浅静脉代偿性曲张者为手术绝对禁忌征。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术后并发症:切口出血及血肿形成;股静脉损伤;隐神经损伤。
5.并发症及其治疗 并发症及处理: ①血栓性浅静脉炎: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热敷治疗。症状消退后,应施行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②溃疡形成:处理方法:创面湿敷,抬高患肢以利于回流,溃疡愈合后手术治疗。较大或较深的溃疡,经上述处理后溃疡缩小,周围炎症消退,创面清洁后也应做手术治疗,同时清创植皮,以缩短创面愈合期。 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止血,以后再做手术治疗。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病因 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直接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的外因有: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2.临床表现 根据急性期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型: ①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 ②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一般并不严重。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突发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做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导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肌层都可有压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股白肿)。如病程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处理不及时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股青肿(图): 3.根据临床病程演变分型: ①闭塞型:疾病早期,深静脉腔内阻塞,以严重的下肢肿胀和胀痛为特点,伴有广泛的浅静脉扩张,一般无小腿营养障碍性改变。 ②部分再通型:病程中期,深静脉以闭塞为主,伴有早期再通。肢体肿胀与胀痛减轻,但浅静脉扩张更明显,或呈曲张,可有小腿远端色素沉着出现。 ③再通型:病程后期,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下肢肿胀减轻但在活动后加重,明显的浅静脉曲张、小腿出现广泛色素沉着和慢性复发性溃疡。 ④再发型:在已经再通的深静脉腔内,再次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4.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侧下肢突发肿胀,胀痛、浅静脉扩张,都应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5.辅助检查: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判断下肢主干静脉是否有阻塞。可显示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或无血流等血栓形成的征象。 放射性核素检查:能检出早期的血栓形成,可用于高危患者的筛选检查。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能直接显示静脉形态作出确定诊断。 造影的X线征象为: ①闭塞或中断:深静脉主干被血栓完全堵塞而不显影,或出现造影剂在静脉某一平面突然受阻的征象。一般见于血栓形成的急性期。 ②充盈缺损:主干静脉腔内持久的、长短不一的圆柱状或类圆柱状造影剂密度降低区域,即充盈缺损影,是静脉血栓的直接征象,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③再通: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细小多枝状,部分可显示扩张,甚至扩张扭曲状。上述征象见于血栓形成的中、后期。 ④侧支循环形成:邻近阻塞静脉的周围,有排列不规则的侧支静脉显影。 7.预防和治疗 预防:治疗针对高危因素鼓励患者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 (1)非手术疗法: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 ①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②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可给予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 ③抗凝疗法:抗凝剂有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华法林)。 ④祛聚疗法: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奠(潘生丁)和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因而常作为辅助疗法。 (2)手术疗法 常用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对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征象者,即使病期较长,也应采用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祛聚疗法2个月,防止再发。 8.并发症和后遗症 肺栓塞,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应十分重视。 经外周静脉途径,将带有滤网的金属支架放入下腔静脉,可以阻止下肢深静脉内脱落的血栓进入下腔静脉,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随着血栓机化及再通过程的进展,静脉腔经历闭塞一部分再通-完全再通的逐渐演变过程。与此同时,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逐渐减轻,而因深静脉瓣膜破坏造成的静脉逆流症状逐渐加重,处理方法应根据病变类型而异。闭塞为主者,以前述非手术疗法为主。髂-股静脉闭塞而股静脉通畅者,在病情稳定后可做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局限于股静脉阻塞者,可做同侧大隐静脉股静脉旁路术。已完全再通者,因深静脉瓣膜破坏,静脉逆流已成为主要病变,可采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所介绍的手术方法治疗。凡有浅静脉曲张及足靴区溃疡者,应做曲张静脉剥脱和交通静脉结扎术。 肺栓塞(图):
白癜风可以治愈北京治疗白癜风怎么治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