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说:
“窦性心动过缓”、“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收缩性杂音”、“主动脉硬化”……拿到一年一度的体检单,一个个涉及心血管问题的结果如此“专业术语”,是否把你吓到“小心脏嘭嘭嘭地七上八下”?
放松一下,其实在心内科专家看来,体检单里涉及心血管的不少结果,并不象你想的那么糟糕,至少它们需要考虑程度、有无症状、有什么相关疾病等等。
医学指导/医院心内科行政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雪华通讯员靳婷
谭女士刚参加完单位的年度体检,拿到报告发现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她觉得如此拗口的“窦性心动过缓”似曾相识,于是翻出去年的心电图结果,一看果然是去年也有,只是还没“伴不齐”。
谭女士开始担心了,“心动过缓”是不是意味着心肌无力?“伴不齐”是不是心跳都不正常了?……谭女士想来想去几乎失眠,确实她二三十年来工作压力一直非常大,很害怕疾病找上门。
跌进脑洞的深渊
“拿着体检结果来问心脏出现什么问题的,十之七八是这个”,心内科专家靳立军教授说,皆因这个术语看来几乎字字“不显好”。
其实,“窦性”是正常的,室性等“非窦性”才不正常呢。靳立军教授指出,“窦”指的是心脏窦房结,它可谓“司令部”,发出信号指令心脏跳动,形成起搏频率,就是“窦性心律”、“窦性心率”、“窦性心动”。
一般而言,认为正常人的窦性心率数值在60~次/分钟,小于60的心电图结果就显示为“窦性心动过缓”。不过这并不意味就是窦房结出了问题,靳立军教授指出,一般正常值设定,可能95%的人在此范围内,但并不意味着不在此值范围就是生了病。
其实,这些情况心率也会低于60……
●如果心脏强壮发达,每次博动血输出量大,心跳不需要太快就能满足身体的血供,比如长期训练的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等等。
●不少健康的成年人,心率也会低于60次;就算是一般相对心跳较快的老人,在很安静特别是睡觉后,心率也可以降到50次以下。
●心电检查前吃了高钾食物,空调或天气使人体感冷等情况,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心率也会降低。
当然,并不是说,“窦性心动过缓”可以完全不予理会,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异常,要注意。
比如,心跳真的过于缓慢,小于50次/分钟,机体出现缺血缺氧现象如:出现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有心悸、黑蒙、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等等,提示心率过慢已经造成心、脑、肾等脏器血供不足。
如果不予理会可引起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猝死等。
总的来说,“窦性心动过缓”没有伴随不适症状,可不需理会和治疗;当心率低于50次/分钟,伴随头晕、晕厥等等不适,或者伴器质性心脏疾病,建议找专科医生进一检查和诊疗。
心血管体检单最常见的5个"惊吓词"心内科专家指出,在心血管健康方面的体检项目,多为基础性的,包括测量血压、抽血、内科体检、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等。
靳立军教授提醒,上述检查项目,一般由全科医生来做,可谓有什么说什么,发现异常时再进一步找专科医生。
比如,发现心脏肥大,要进一步做心脏彩超,心脏CT,甚至是核磁共振,以找到肥大的原因;
而出现舒张期杂音,可能提示是心脏瓣膜出现问题,心内科医生会进行专科体检,再通过心脏彩超、必要时CT、心脏造影等进行诊断。
“不过,并不是所有异常都要紧张,很多轻度指标异常,在临床上意义不大,而中重度指标异常,则要由专科医生做专业判断,无须自已吓自己。”靳教授提醒。
01“血压偏高”?非频发作意义不大
测量血压几乎是每个体检套餐的基础项目,一般正常值设置为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为9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9毫米汞柱,即/90mmHg。往往很多人一测,发现“血压偏高”。对此,靳立军教授首先指出,血压会波动,尤其是紧张、运动后等,甚至前一晚没睡好,都会造成血压异常波动,因此看到“血压偏高”,首先应看看是否测量前准备充足。
有一个普遍现象是“白大褂效应”,医院测量的血压比在家自测要高,这种心理紧张一般控制不了。靳教授指出,可在体检前在家自测,掌握血压水平,一般要医院测量稍低,/85mmHg以下。
以下三种情况的“血压偏高”需要注意:
一是体检测量血压收缩压达或者,哪怕自觉没有头晕等症状,也须提防重度高血压,须尽快找专科医生看。
二是在家自测血压也偏高,应进行观察,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三是老年人血压偏高。以前观点是老人每增10岁,收缩压也会增高10mm,认为是正常的;最新医学观点则是认为年龄增加,血压随之增高,也是不正常的,因其会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不过,并不主张老人血压高了,都要吃药将血压降到/90mmHg及以下的正常值。比如像80岁老人,血压不能降的太低、太快,否则会影响脑部等脏器的血液灌注,老人反而会如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我国75岁以上的老人,一般认为血压在/90mmHg是没大问题的”,靳教授指出,发现血压高后要与心内科医生沟通,医生会结合平时的血压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应不应该启动降压治疗。
02“心电图异常”?舒张期杂音才有问题
心电图几乎每个体检套餐都有,除了上述案例中谭女士碰到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还经常有“心室早搏”、“心房早搏”,甚至“心肌缺血”等结果,它们可怕吗?靳立军教授指出,它们有时可提示心脏有了问题,但其实“早搏”需要频发才有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早搏”等,说的是心率出现异常情况,不过,偶发的早搏,心脏跳得快一点、慢一点,多是非病理性的,也就是说是正常的。对于年轻人、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心跳低于60次/分钟但高于45次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反而老人一般心跳会快一点,如果心率过缓就要小心了,尤其是50以下。
而“早搏”,影响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休息不好,饮浓茶,喝了酒,吃了影响心率的药物等等,都可出现偶发的室性、房性早搏,这种情况在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群里更为多见。
心电图报“心肌缺血”,是不合适的,医院已经不这样报了。靳立军教授指出,它是指心电图的ST段及T波改变。心电图的ST段及T波改变有很多影响因素,如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只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引起的ST波改变才有临床意义。哪怕这样,临床也不是专门针对ST-T改变来处理,而是治疗引起它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自然ST-T波改变也就没了。
03“心脏杂音”?舒张期杂音才有问题
内科体检时,医生会通过查体听心音,检查心脏有没有发生杂音、心脏肥大等。其中,不少人可能见过“收缩性杂音”的结果。靳教授指出,心脏杂音,可分为一至六级。一级、二级收缩性杂音通常是纯生理性的,没有临床意义,不用担心;只有三级以上收缩性杂音才值得白斑医院有哪些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当前时间: